愛美是女人的天性?為何女生需要「變美」?|第2季|【超時空心事#63】
本季《超時空心事》將討論「父權歷史」底下的兩性劇本。
女性真的是天生愛美嗎? [00:01:18]
20世紀後,因攝影技術的普及,大眾傳播媒體開始盛行,雜誌、電影、電視、寫真裡的女星與女模特兒,成了一種審美的標準。可是她們的長相都是萬中選一,所以多數女性為了追求那樣的美貌,被迫要花大量金錢保養、化妝甚至整形。
然而有研究就發現,女生比較好看,很容易會被認為是沒能力、不夠聰明的,一旦進入公眾視野,社會卻又會批評打扮中性的女生不夠漂亮、沒女人味,讓女性很容易有容貌焦慮。
女性追求外貌,是為了自己還是別人?
-
其實不分性別,人本就會想讓自己看起來賞心悅目,只是女性更容易被先用外貌來評價,而且「美」的標準比男性嚴苛得多
-
過去女性在社會上想出頭,往往得靠外貌交換利益,又會因此被揣測沒能力;然而男性只要社會成就佳,外貌通常不會被拿來檢視,能力也不會因此被質疑
維持好看的外貌,是女性不得不承擔的責任嗎? [00:09:27]
Naomi Wolf《美貌的神話》:「女性權利只要提高,容貌標準就會提高」。
1960年代,第二波女性主義→ 整形興起
→ 女性一直被迫追求不合理的容貌標準,把注意力放在與身體對抗,甚至產生向內攻擊、自我貶低,最終對於美的追求,不只是到了近乎「成癮」的地步,還已經牽涉到社會文化與經濟問題。
尤其社群媒體崛起後,外貌被評價的機會更多,主流審美標準窄化,容貌焦慮更嚴重,深深影響著個人自尊。
女性如何勇敢脫離主流審美的框架? [00:20:40]
1. 內核穩定
-
真正愛自己、接納自己身體,拿出不容質疑的實力
2. 自我悅納
-
將自我價值與主流審美觀脫鉤,欣然接受自己原本的樣子
沒有了外貌,我們還剩下什麼?
女生要學習「自我悅納」
男生要學習「承認有限」
如何以健康的眼光,看待美貌的標準? [00:30:52]
緩解容貌焦慮的三個方向
方向一:自尊來源要更多元
-
外貌不是一切,成就、興趣、人格、擁有友伴關係,全都可以為你帶來自我價值感
-
當你的自我價值更穩固,反而比較能接受身體本來的樣子,認識什麼才是你身體真正需要的
方向二:媒體識讀
→ 學習分辨你對美的標準,是否受到媒體的影響格外重要。
方向三:覺察自己的比較心
工商時間~線上課程《我們,好好愛》
再美再帥的外表,終究會隨時間衰老,伴侶能不能走得長久,靠的是彼此在不同階段的理解與配合。如果你也相信「經營關係」比「維持外在」更重要,邀請你加入乙白老師的《我們,好好愛》,這門課會帶你思考,在關係裡怎麼調整步伐、說出內在真正的需要、找到相處的方法,一起在愛裡變老!
限時優惠$3199 只到 11 月 4 日!現在就加入課程,讓我們一起成長~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21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M2N0CyaopPs
=====
參考資料:
-
作者 盧省言。《有毒的男子氣概:從希臘英雄到現代新好男人,歷史如何層層建構「男人」的形象》。網路與書出版。
-
作者 亞倫.強森。《性別打結:拆除父權違建》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。
-
作者 裔昭印。《西方婦女史》。商務印書館。
-
作者 娜奧米·沃爾夫。《美貌的神話:美的幻象如何束縛女性》。民主與建設出版社。
-
作者 郭怡汝。〈盤點那些歷史上不斷變化的審美標準—其實你很美〉。人本生活。網址:https://living.hef.org.tw/notes/detail/688
相關影音
愛美是女人的天性?為何女生需要「變美」?|第2季|【超時空心事#63】
女性一直被迫追求不合理的容貌標準,與身體對抗到習慣向內攻擊、自我貶低。一輩子繳了那麼多「美麗稅」,該如何打從內心相信「外貌不是一切」? 這集【超時空心事#63】延續第二季的主題「父權歷史下的兩性劇本」,討論「女性為何被期待變美」。從19世紀工業革命到20世紀大眾傳媒的興起,「好看的外貌」成為女性在社會上立足的關鍵,也讓女人在追求權利的同時,被綁進了更嚴苛的審美規範。 節目中引用 Naomi Wolf《美貌的神話》指出,女性權利越高,美貌標準就越高:從節食、整形到醫美,外貌焦慮成為現代女性的集體壓力。社群媒體的濾鏡時代,更讓容貌競爭變得日常化,形成所謂「美麗稅」——女人為了符合標準,不斷付出金錢與焦慮。
男生會計較,就是小氣嗎?為何大家會討厭「小氣男」?|第2季|【超時空心事#62】
有些男生即使經濟能力不好,還是搶著買單,只因想在喜歡的人面前當個「大器的真男人」。但這不禁讓人思考,難道要求「AA制」,就等於「小氣」嗎? 在華人社會裡,「小氣男」幾乎是眾人最不喜歡的標籤,但究竟什麼行為會被認為小氣?是約會不買單、送禮太實用,還是不願意花時間陪伴?其實,這些標準背後有深厚的父權劇本影響,長久以來男性被期待要「大器」,把錢和氣度畫上等號。但若一味以經濟能力衡量「大方」,不只會讓男性壓力倍增,甚至可能養出情感壓抑與人際失衡。大器的核心,不在於花錢多寡,而是心理素質──有自尊、自信,也能在互動中展現社交智慧與同理心。當你能自在談錢、不怕被說小氣,就能看清彼此的價值觀是否合拍,找到真正平衡而健康的關係。
看見小時候的自己,擁抱你對生命的期待~feat. 李霈瑜 大霈|第2季|【誰來作客#19】
從模特兒入行,後來獲得金鐘主持人獎肯定,又因演技入圍電影大獎。大霈能有自由的靈魂,其實跟她那對「奇妙」的父母,與曾移民紐西蘭的經歷有關 這集【誰來作客#19】邀請模特兒、主持人、演員李霈瑜(大霈)分享她自由而真實的人生故事。節目從她童年移民紐西蘭的經歷談起,如何在語言與文化衝擊中培養出強大的適應力,也種下了她關注環境議題的種子。回到台灣後,大霈以「透明系女孩」自稱,不追求明星光環,而是在多重角色間找到平衡,學會接受失望與不完美。節目中她也回顧父母對自由靈魂的養成、與姊姊的情感修復歷程,以及如何在孤獨中透過閱讀與學習建立內在的穩定。最後,她以「Why not」作為人生態度,鼓勵大家擁抱改變、活出真實與彈性,成為自己生命的設計師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