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要說服人,理由越「少」越好|【一天聽一點#1540】

00:00:00 稀釋效應

研究人員找了一群人,隨機分成兩組。他們給第一組看一套精美餐具,有8個盤子、8個碗、8個小碟子,總共24件,接著問他們,願意出多少錢買下這套餐具,受試者提出的平均價格是390英鎊。

第二組受試者也看了這套精美餐具,但是多加了一些看起來品質普通的咖啡杯組,全部加起來共有40件,接著問他們,願意出多少錢買下這套餐具,受試者的平均出價只有192英鎊。


倫敦商學院組織行為學教授,尼羅·薩凡納森(Niro Sivanathan),針對這個現象提出解釋:這是大腦的運作習慣,我們在評估一堆訊息時,大腦不是在做加總,而是在「取平均」。

從理性客觀的角度看上述的實驗,40件餐具的「總價值」高於24件,但大腦主觀的感受,這40件餐具的「平均價值」,卻是低於24件餐具的。也就是那些不怎麼樣的咖啡杯組,感覺拉低了整套餐具的價值。
 
 

溝通說服上的稀釋效應

如果你參加啟點的實體課,覺得很有收穫,不需要認真想很多個理由說服朋友,只說「課程含金量很高,學完之後很有幫助」一個理由,就能讓你的表達更有說服力。
 
→ 按照「稀釋效應」理論,最有說服力、最高分的理由,會因為「平均數」被稀釋掉,所以如果想了很多個理由,我們就會為每個理由打分數,而分數會隨著理由越多而越來越低,因此與其想很多個理由,不如只說最好的那個理由。
 
 

「稀釋效應」的案例:

講優點的時候,講最強、最突出的就好;講缺點的時候,希望大家覺得事情沒這麼糟,可以多講一點。
 
藥廠會被要求,不管藥品的副作用嚴不嚴重,都要把可能的狀況標示出來,以提醒消費者不要忽略用藥風險。但根據稀釋效應,把所有副作用列舉出來,很可能反而讓消費者低估了藥品的風險。比如一種藥的注意事項,寫著副作用有中風、嗜睡、口乾、便祕、肌肉痠痛、皮膚癢;或藥的副作用只寫著兩個字:中風。

研究發現,看到副作用只有「中風」的受試者,購買意願比另一組還低。因為中風是很嚴重的狀況,相較之下,嗜睡、口乾、皮膚癢都算小事。
 
生物學家達爾文猶豫要不要結婚時,請教了許多朋友,並在筆記本上列出19頁的理由,但最後說服他走入婚姻的理由,只有「我想成為一個有家庭的人」。
 
→ 要說服自己或別人去做一件事,好的理由「一個」就足夠了。
 
 
 

00:07:24 ~啟點週年慶~

想在表達說服上有更多前進,歡迎加入線上課程《自信表達力》,其中課程的第五章,會有「最好的說服,是讓人說服他自己」的具體方法,現在就加入課程學習吧!
 
啟點文化週年慶開跑囉~9/20至10/17加入全館線上課程,都能享有一門95折、兩門88折、三門或三門以上79折的優惠!(每張訂單獨立計算,折扣無法累計)
 

相關影音

想要說服人,理由越「少」越好|【一天聽一點#1540】

2023-09-20

《寫作小學堂─學員分享》寫作小學堂,幫我找回對文字的熱情~如苗兒童創作學苑 班主任 呂玉玲

2021-02-23

【一天聽一點#903】活的人不能用死的方法來看待

2020-07-31

原生家庭的傷,怎麼影響關係|【一天聽一點#1526】

2023-08-16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