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想要給人安慰,卻總是被拒絕嗎?|【一天聽一點#1579】
00:00:00 悲傷、挫折的人,為什麼會抗拒安慰?
學員跟哥哥的感情很好、跟哥哥的女友也不錯,但他們最近分手了。學員很想聽哥哥說話、帶哥哥出去走走,讓他感受到家人的陪伴,然而哥哥不但要學員離他遠一點,還經常自己一個人關在房間。學員對此感到很挫折,不知道自己做錯什麼,也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。
悲傷的人為何抗拒安慰?
1. 覺得被安慰很難為情
-
雖然渴望有人安慰自己,但心理防衛機轉,會讓人下意識否認自己有這樣的需求,背後的原因,可能是對「被安慰」有不好的印象,覺得被安慰的時候,很容易遭受別人的敷衍或輕蔑,尤其曾經有找人安慰,卻遭到指責和否認的經驗,更有可能有這樣的感受
-
如果有人毫無保留、不帶批判地安慰,反而還會感覺不自在,甚至會懷疑、害怕、有很大的心理壓力,擔心自己接受安慰後,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
2. 不想要被親近的人安慰
-
可能因為親近的人跟事情本身,有比較緊密的關係,讓自己有壓力和罪惡感
例:學員跟哥哥女友的感情不錯,哥哥可能覺得他們在分手後,會讓學員跟女友的關係變差,於是對這件事情有愧疚,卻又不敢坦承。
-
為了處理情緒,可能會尋求比較遠的關係(如:朋友、同事、心理師)的陪伴,讓人覺得比較安全,也不會失望,但身邊的人可能因此嫉妒、沮喪、感覺被冷落
3 .每個人面對悲傷的方式不一樣
-
有些人悲傷的時候,需要轉移情緒,做一些快樂的事情,有些則需要跟自己對話、梳理過去發生的事情
如果一個人面對悲傷的方式,是需要一個人靜一靜,你卻看不慣他死氣沉沉,於是告訴對方:「你應該出門走一走,不要把自己關起來」,這會讓對方感覺被控制,想把你推開,甚至對你有反感。
-
有負面情緒時,人的大腦容易變得比較窄化,很可能曲解對方的善意,對外部的聲音有很多的抗拒
→ 如果你想要做一些事情,讓對方趕快好起來,可以先暫停一下,看看你希望對方好起來的背後,是他的需求還是你的需要。
00:03:30 從「安慰者」變成「支持者」
人不會輕易展現脆弱,如果你能看到對方的脆弱,表示他對你有很大的信任。
從「安慰者」變成「支持者」
-
「安慰者」通常會主動、積極給出鼓勵和溫暖(如:給對方擁抱、傾聽對方、陪對方做些正向的活動),用一對一的方式療癒對方
-
「支持者」會退到比較被動的位置,同時營造一個安全的空間,觀察對方需要幫助的線索,並保持平常的交流和互動,允許對方用自己的方式面對悲傷,從多個角度同理對方的處境
如果學員想安慰哥哥,可以先把對哥哥自尊議題、愧疚感、罪惡感、抗拒安慰的心態等理解放在心底,不需要說出來核對,只需要容許、接納哥哥的反應,安靜地陪在他身邊,就是最好的支持。
安慰的重點,不是給出你認為有幫助的東西,而是營造安全的空間,讓對方知道他有需要的時候,可以隨時找到你,而你願意給他最大的支持。
00:05:17 3個表達心意與關心的句型
1. 「自從知道這件事之後,我常常在想著你。」
-
如果你想開口關心對方,可以藉此表達想要靠近對方的心意,因為這句話不帶任何的預設,對方可以接收到你的善意,同時也知道你想靠近他
-
說出這句話之後,如果對方沒有任何反應,不需要太著急,只需要允許對方有自己的步調,並且保持平常的互動,你就能帶給他最大的支持
2. 「如果有需要的話,你可以跟我聊一聊。」
-
跟對方提出邀請,讓他知道跟你說話是安全的,只有感覺到安全,才有可能說出真實的感受
-
這個過程需要「慢」,如果太急著提出自己的觀察,甚至分享做法,渴望對方會因為你而忽然頓悟,對方反而會覺得,他是你達成目的的工具,而不是你真正想關心的人,於是回到抗拒、排斥,跟你保持距離
3. 「如果你願意的話,可以跟我多說一點。」
-
當對方願意說出一些心底話,但是你們的對話有點卡關,讓他開始有點擔心、焦慮,並且對自己說的話有所顧慮,你可以試著用這句話,延續你們之間的安全感,同時表達你真的想接住對方
-
如果對方真的不想再說,也不用太沮喪,而是允許他重新用自己的步調,慢慢跟你分享心事
安慰人不需要說太多話,只需要抱持陪伴和接納的態度,讓對方感覺你不是高高在上地指導、開導,你就能真正溫暖與靠近對方,並且建立你想要的深度關係。
【線上課程】《我想跟你好好說》~表達你的在乎,建立深度關係
透過練習換句話說,溫柔靠近對方的內在,找回你們之間的連結,重新建立關係安全感。現在加入課程,就享有早鳥價$2024元的優惠,折扣時間只到2024年1月18日晚上9點,希望你在新的一年,可以不扭曲自己的心意,說出你的在乎❤️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