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躲貓貓~去愛、去付出,不負相遇,如何面對「後悔」?|【啟點Live秀】

00:00:00 【躲貓貓】現場版~你能接受自己的失望嗎?

【心理躲貓貓】精彩集數

 


一段關係要好,要能夠消化失望?

嘉玲坦言,自己有些容貌焦慮。得知將與聽眾們面對面互動時,光是考慮要穿什麼衣服、搭配什麼飾品,就經歷了一番審慎的挑選。這讓她意識到,原來自己有多麼在乎能否「完美呈現」。如同許多現代人在社群上發佈照片前,總得先套上濾鏡,背後都有著害怕被評價的焦慮。

→ 當你越來越希望自己呈現都是好的,所有選擇都毫無遺憾,等於壓抑了「後悔」的情緒。一旦事情走向不如預期,心裡的不舒服就會特別強烈。
 


什麼是「後悔」?

  • 不是「原發性情緒」(如:生氣、難過),通常是事發的第二時間才會出現
  • 唯有眼下「不只一個選項時」,才會因為「做了某個決定,但結果不如預期」而後悔
例:你想趕快回家,選了平常比較不塞車的A路,卻遇上車禍卡在車陣中,讓你忍不住想:「早知道剛剛應該選B路的。」
 
 
 

00:07:19 從心理動力的角度,如何解讀「害怕後悔」?

想要「完美」是壞事嗎?

  • 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:「追求完美」能幫助我們成長,加強自身不足之處
  • 把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:過度在意他人的評價,「追求完美」將成為一種「自我壓迫」
→ 「完美」其實是中性的存在,但是當我們總是拿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,便扭曲了它所能帶來的正向力量。
 


我們為何會「害怕後悔」?

  1. 不了解、不確定自己真正想要什麼。
  2. 原以為承受得了後果,後來卻發現不行。
  3. 害怕承認自己有事情做不到,否認自身的有限。
→ 害怕後悔是人之常情,只要能了解背後的原因,就有機會更深入認識自己。
 


後悔產生的必要條件

1. 一開始「有得選」的時候

  • 如果在沒得選的情況下,事情不如預期,最後只會「認了」
 

2. 事情已成定局

  • 事情還有轉圜空間時,最多只會因走向不如預期而感到焦慮
 

3. 把結果拿來跟原先的預期比較

  • 決定的當下是為了滿足某種預期,最終卻讓人感受到另一種損失
 
 
 

00:14:19 會後悔,是因為我們「偷換概念」?

每個後悔裡,都藏著「應該做」與「不該做」的價值判斷

例:考試成績不理想時,會後悔自己當初「應該」要認真唸書,「不該」一直打電動。
 
例:家庭關係破裂時,會後悔過去「應該」多陪伴家人,「不該」把時間都花在工作上。
 
  • 事後檢討時,我們經常誤以為「早知道下某個決定,就不會後悔」;然而事實上,每個現在覺得「不該做」的選擇,其實都是你當下認為「應該做」的決定
  • 即使當時多少知道,自己必須承擔某種後果,甚至感到有些焦慮,你仍選擇那樣做,代表那是你當下最想做的決定
  • 事後會產生後悔與痛苦的情緒,是因為我們習慣調換對於「應該做」與「不該做」的評價,用新的標準來檢討過去的行為
 
 
 

00:18:05 當代價大到難以承受,我們該如何理解後悔?

A認真經營了一段長達十年的感情,為了配合不想生小孩的伴侶,放棄了對生兒育女的憧憬。不料等到過了生育的黃金期後,發現對方劈腿,讓A痛恨不已。

在諮商中,她不斷回頭檢視過去兩人的對話與互動,試圖找出蛛絲馬跡。一方面想證明,如果自己當初更警覺,便能提早看清一切,另一方面也想避免未來重蹈覆轍。然而,在反覆修改過去經驗的過程中,她也陷入了深深的懊悔裡。
 
 
A:「我浪費了十年的青春。」
心理師:「你跟對方交往的目標,是想相伴到老嗎?還是結婚呢?」
A:「好像都不是。我要的是跟他在一起的快樂。」
心理師:「所以這十年間,你都沒有得到快樂嗎?」
A:「其實有,是那些快樂讓我想跟他一直在一起。」
 
  • 否認了彼此曾有過的快樂,不只是一味的把對方視為壞人,同時也否定了深愛對方的自己
  • 檢討交往過程中,有哪些能早一點發覺真相的蛛絲馬跡,其實是在檢討自己沒有保護好自己
  • 認為在未來的感情要更警覺,等於否定了過往能全心全意信任著另一個人的自己,並期待自己變成一個多疑的人
 


每一段新的經驗都是「累加」,而非「取代」或「刪除」過去的經驗

當A能夠喚回那些因為劈腿事件而被抹去的美好回憶,並重新理解「對方不是壞人,但確實做了令人難過的事」,才有機會做到:
 
  1. 為自己撐出一個空間,比較如實地看見兩人在關係中發生了什麼。
  2. 回頭照顧痛苦的自己,而非否定自己、把自己變成另一個人,或把對方變成壞人,否定他身上那些很棒、很好的地方。
  3. 理解每個人都同時擁有許多面向,藉由外遇事件回頭討論感情裡發生的事,是為了更認識自己與對方。
 


受傷,讓我們忘了自己當初的選擇多麼「情有可原」

A後悔自己選錯了對象,才錯失成為媽媽的機會。
 
  • A其實一直都有離開的權利,也能選擇另一位願意擁有小孩的對象
  • 當初的她,真心覺得跟對方在一起,比起生孩子還重要,外遇事件發生後,才修改了兩者的重要性
→ 把選擇的責任認回來雖然會痛,但也讓A能重新握住人生的掌控感,不再那麼害怕接下來的路。
 
 
 

00:29:12 「後悔」教會我們的4件事

1. 創造意義感(個人)

  • 從一次不理想的經驗中,獲得教訓與提醒,對往後的生活反而是一種幫助
例:出國發生意外,讓你後悔為了省小錢而沒保險,所幸人最終平安無事,你從此記得保保險的重要性。
 


2. 提高自我認識(個人)

例:B原本看上一間房,卻因不願意聽房仲建議加價,讓別人捷足先登。他雖然後悔沒早點下決定,但也因此發現自己在金錢上容易過於在意小細節,反而失去對全局的判斷。後來他學會重新看待自己跟金錢的關係,理解「划算」並非最重要的,如果多花一些錢能買下一份「喜歡」,也很值得。
 


3. 讓人更有行動力(個人)

  • 曾經錯失良機後,領悟到有些事情等不得
→ 不過如果是因為「怕後悔」而下決定,卻沒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麼,事後反而更容易後悔;只有當你清楚自己的渴望,無論得到什麼結果,才都會比較甘願。
 


4. 幫助修復關係(關係)

  • 如果你曾經傷害對方而感到後悔與罪惡,就會更有意識地調整與對方的相處,學會珍惜願意這段關係
 
 
 

00:34:52 怎麼好好消化後悔的感覺?

1. 辨識自己想要什麼

  • 後悔能幫助我們累積對自己的認識,未來發生事情時,便能更快安定下來、明白自己該做什麼決定
 

2. 提醒自己當初下決定時,是什麼需求被滿足了

  • 問自己:「現在會後悔,是因為當初的渴望變得不重要了,還是因為已經得到了,所以不再需要考慮它?」
 
 


《心靈捕手》~去愛、去付出,不負相遇

尚恩:「我的妻子一緊張就放屁,她有各種奇妙的小特質。你知道,她睡覺會放屁,有天晚上大聲到把狗吵醒,她醒來說:『是你嗎?』我說:『是的』…天啊,她去世兩年了,而那是我記得的事情。像那樣的小事很奇妙,那是我最想念的事,這些小特點讓她成為我太太。她也知道我所有的小瑕庛,人們稱之為不完美。其實不然,那才是好東西,能選擇讓誰進入我們的世界…」
 
 
英國精神分析師Winnicott認為,人類一定會犯錯,如同媽媽無法總是精準回應孩子的需求,意識到自己沒做到或做錯的地方,這份後悔能讓我們繼續愛對方、為他做些什麼,也可以把這份愛放回自己身上,下一次做得更好,知道自己現在更需要什麼。
 
  • 做錯決定而感到後悔也沒關係,因為明白了自己的有限與脆弱,反而會更加珍惜自己做過的決定,以及至今仍與我們在一起的人。接納與包容彼此的不足,正是我們需要彼此的原因
→ 試著與自己的不完美和解,因為當我們能愛自己,才能夠真正善待身邊的人。
 
 
 

00:41:12 Q&A:如何在關係間,做出相對不後悔的選擇?

聽眾提問:

聽眾在做選擇時,傾向優先考量親子或伴侶關係,卻也擔心自己的決定,會因為讓其中一段關係失衡而後悔。因此想知道如何先以自己為出發點做選擇?
 
 

玉婷回覆:

  • 即使想以自己為出發點做決定,顧慮到家人、伴侶的感受,對聽眾來說仍然很重要
  • 習慣把「我們」放在「我」前面,其實也是希望對方把「我們」放在心上
  • 能與在乎的人一起討論,了解彼此的在乎與渴望,並把每種選項共同考量過後再做決定,才能降低後悔的可能
 
 

嘉玲回覆:

1. 思考看看,過去習慣先滿足「我們」的需求時,自己的哪部分也被滿足了?

例:凡事先思考家人,讓我能做一個對家庭有貢獻的好女兒。
 
 

2. 開始把焦點移回自己身上,有哪些東西是你想試著滿足或體驗的?

例:過去出遊總是跟家人一起,有許多美好的時光,但真的很想要一個人冒險看看。

→ 清楚自己的選擇,背後是為了滿足什麼,無論結果如何都比較能接受。
 
 

3. 為自己作好心理建設:在這次以「我」為主做的決定裡,勢必無法像過往一樣讓對方那麼滿足,但相信過去累積的「關係存款」,足以支撐這段時間的嘗試

→ 有了一次「為自己多想一點」的經驗,才會在下一次的互動中,明白自己想取得什麼樣的新平衡,並在未來持續滾動式調整「我」與「我們」之間的分配。
 
 

乙白回覆:

無論此時此刻是否有辦法做決定,或許只要有機會,與自己愛的人分享內心的迷惘與掙扎,也會是一種關係連結的途徑:

1. 與對方分享自己想要什麼,他也有機會分享自己的期待

例:A想去台南工作,但媽媽怕孤單,希望他留在台北。
 

2. 聽完彼此的想法後,靜下來感受更深層內在的需求

例:A感到委屈,也意識到自己其實很渴望媽媽的愛與支持,希望即使自己不在身邊,媽媽也能好好的,讓他能夠安心的去冒險。
 

成年的親子關係會歷經「個體分離化」

  • 在健康的關係裡,孩子會感受到照顧者允許他犯錯、接納他會受傷、樂見他成為自己;在回頭尋求協助時,仍願意提供照顧
→ 「個體分離」對親、子都是成長必經的冒險,在一方長大、一方變老的過程裡,若彼此仍保有連結,做決定後悔的機率就比較低。

相關影音

心理躲貓貓~去愛、去付出,不負相遇,如何面對「後悔」?|【啟點Live秀】

2025-06-26

分離,是為了把自己接回來~第一季(終)|【心理躲貓貓#12】

2024-02-25

生命中的苦,終於被了解~「詮釋」改變你對自己的認識|【心理躲貓貓#9】

2024-01-14

如果愛不是為了「滿足需求」,到底為什麼要在一起?|第2季|【心理躲貓貓#20】

愛情往往是從交換開始的,但若長期抱持「我付出,你就該回應」的期待,便容易讓雙方都感到痛苦。為愛付出,到底怎麼從「應該」走向「我願意」? 在這集《心理躲貓貓》中,節目探討了愛情與婚姻裡的核心問題:「如果愛不是為了滿足需求,為什麼還要在一起?」關係往往從交換開始,但若長期停留在「我付出,你要回應」的模式,便容易演變成控制與失望。真正的愛,是能從「應該」走向「我願意」,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真心付出,即使對方不一定回報,也依然心甘情願。這樣的愛,讓人更自由、更安心,也讓伴侶間的連結超越了計算與比較。愛的忠誠,不是對他人的盲目承諾,而是先忠於自我需求,承擔自己的責任,才能帶來穩定而深刻的親密關係。

2025-09-12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