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會這3步驟,不再被別人的「但是、可是」氣得牙癢癢|【一天聽一點#1661】
00:00:00 你有「習慣性反駁」的習慣嗎?
習慣性反駁:不管別人說什麼都要反駁,而他的反駁可能是沒聽懂你的意思、劃錯重點,或甚至是為反對而反對。
為什麼會有「習慣性反駁」的習慣?
1. 跟過去的經歷或專業訓練有關
彥廷曾熱衷辯論活動,經常不自覺地開啟「辯論模式」,把對方當成「對手」,動不動就要反駁別人的觀點、提出自以為更厲害的觀點,並且抓別人說話的語病或邏輯漏洞。直到後來長出了自我覺察的能力,才意識到這種習慣性反駁的行為,帶給別人的感受,也慢慢理解行為背後的心理動力,是「匱乏」跟「恐懼」。
-
匱乏:缺少自信,一種藏在內心深處的自卑感
「一個人越缺某樣東西,如果不願意承認,他就會用力證明自己不缺」,因此彥廷當時在生活中,不斷想要駁倒別人,是想證明自己的價值、讓別人覺得自己是很厲害、有想法的人。
-
恐懼:害怕自己不夠優秀,就沒人願意跟自己當朋友
當時彥廷處理恐懼的方式,是透過在語言上勝過對方。表面上看起來很強勢,但咄咄逼人的話語背後,其實渴望被接納、被靠近。
2. 跟原生家庭的影響有關
-
原生家庭是影響我們生命最早的來源,型塑了我們跟自己、他人、世界互動的方式,因此習慣性反駁的行為,也可能從跟父母的互動過程中產生
例:有些人的成長過程裡,強勢的父母會對他有各種控制行為,讓他沒辦法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或想法,於是長大、慢慢長出自我後,他可能就會發展出一種「對抗」的行為模式,習慣性反駁、挑戰別人的觀點,證明自己也有獨立的自我。
例:在成長過程裡,如果沒有從父母身上得到足夠的愛,可能需要透過比較激烈的手段(如:跟人唱反調、作對),來獲得父母的關注,而長大後也依然用同樣的方法,在跟父母以外的人互動。
→ 「習慣性反駁」背後的動力:渴望被看見、被理解、被接納。
00:05:21如何和有「習慣性反駁」行為的人相處?
1. 先穩定自己的內在
-
發現對方開啟辯論或反駁模式時,不要跟他正面對抗,而是先安頓好自己的情緒,保持平靜、給對方空間表達想法,才不會讓對話往衝突、對立的方向前進
2. 先理解,後提問
-
有習慣性反駁行為的人,真正的意圖是想被看見、被理解、被接納,但他過去的經歷或原生家庭的限制,讓他沒辦法心口一致說出自己的想要,所以你可以試著表達對對方的理解,降低對方的防禦心理,讓他感覺被尊重、理解
例:「我理解你的觀點,你說的確實有道理。」
-
如果你對他的理解,沒辦法讓他卸下防備,可以試著不直接說出自己的立場,而是透過提問,讓他發現自己邏輯上的盲點
例:「你願意告訴我,你是怎麼認定的嗎?什麼樣的選擇,才是符合你認為的條件的呢?」
3. 設好界限
-
發現對方開始做人身攻擊,或說出讓你不舒服的話,你可以堅定地告訴對方:「你這樣說,讓我感到很不舒服」,如果需要的話,也可以主動暫停你們的對話
00:07:15 如果你會「習慣性反駁」,可以怎麼做調整?
1. 練習覺察跟停頓
-
感到有反駁的衝動時,試著停下來、深呼吸,更清楚地理解自己行為背後的動力
問問自己:我為什麼想反駁?我透過反駁想得到什麼?是我真的不同意對方的觀點,還是覺得自我價值受到威脅?這樣的行為,會幫助我靠近別人還是推開別人?
2. 練習用正面的方式表達想法
-
當你不同意對方時,可以先表達對對方觀點的理解,再溫和地分享你的看法,以減少對立、促進更深層次的溝通
-
關係裡的溝通不是辯論比賽,目的不是為了贏,而是要理解彼此的想法跟需要
3. 推薦課程: 《好好在一起》
經常在沒 辦法控制的狀態下想反駁別人,可能是因為你的內在,對世界有很多的不安、很難信任別人,因為下意識假設別人可能會傷害你,所以需要用力地保護自己。
嘉玲老師的線上課程《好好在一起》,會用幾個簡單的心理測驗,幫助你了解自己的不安全感是從何而來,並且透過系統性的陪伴跟引導,幫助你長出穩定的自尊,讓你打從心底相信自己,進一步跟在乎的人連結。
即日起至9月18日,加入《好好在一起》即享優惠價$3517(原價$4899)!
【線上課程】《好好在一起》~找回親密享受獨立,在關係裡自由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12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youtu.be/mZ06h9ncLH4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12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youtu.be/mZ06h9ncLH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