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要有主見,你需要學會「獨立思考」! 【一天聽一點 #1009】
當今世上最成功的投資者~華倫巴菲特,在做出投資決策之前,都會經過一個儀式,你知道是什麼樣的儀式,在幫巴菲特穩住獲利嗎?
在收看影片之前,不管你是在Youtube還是Podcast收看或收聽,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,我們現在也有IG帳號,歡迎你追蹤我們,你的具體支持,是我們製作節目的最大動力~
很多人知道巴菲特很會投資,但你一定不知道,他在每次投資之前,都會拿出一張紙、一支筆,把自己的投資理由全部寫下來,
為什麼巴菲特要這樣做呢?他的理由很簡單,是為了防止直覺的大腦太過衝動,所以想透過紙筆作業,放慢自己的決策過程,而當他寫下所有的思考和分析,幫助自己可以「看見」想法的同時,他還認為紙上的這些思想,就像另一個自己一樣,在幫助他跟自己對話、釐清訊息,
也許你不一定對投資有興趣,但巴菲特在為我們示範的,除了一份對投資的謹慎之外,更是一種具體而微的獨立思考!
小標:獨立思考需要「輸入」和「輸出」?
我遇過很多朋友想學獨立思考,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有觀點的人,在學習的過程裡,「多看書」通常是很好的起步,只是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,他們往往會遇上共同的困擾,那就是該讀的書,一本也沒有少,而期待很久的個人觀點,並沒有順利的「長出來」。
其實關於獨立思考這件事,我自己也練了十多年,要是回到我個人學習的經驗來看,我認為學不會獨立思考的關鍵,有很高的機率是少了「輸出」。輸出什麼呢?就是試著說出或寫下你當時的想法,你才有機會看清楚自己到底是怎麼想的?哪裡還有想法上的漏洞,或者是邏輯上能不能自洽?
而且只有你開始「輸出」之後,別人也才能知道你的想法,跟你交流、給你回饋,他們在哪裡認同你?哪裡不認同?於是你的觀點才有機會進一步茁壯、強化,而不是閉門造車,自己想得很爽、很對,可是卻沒人聽得懂。
也就是說,想要長出「個人觀點」,需要經過五個步驟,它們分別是吸收消化輸出調整,最後才會產生定見。
沒有輸出,就沒有接下來的調整,很容易陷入盲點而不自知。或是別人多問幾個問題,你就開始心虛,不敢捍衛自己的觀點。
而輸出的形式通常又分成兩個,一個是說出來,要不就是寫下來。而我個人的經驗,就是從寫下來開始練習的,所以我會建議你,如果想要長出獨立思考的能力,可以先從「寫」開始。
因為「寫」比「說」更容易傳遞你的想法,而且你還能有比較多的時間和空間慢慢琢磨,不滿意前面的內容,可以隨時回頭修改。但是「說」必須很立即、沒有太多修改的空間,特別是旁邊有人的時候,你會緊張,思考也容易打結。
不過要是你能先順暢寫出你的想法,通常在需要說出口的時候,也會說的比較清楚。所以巴菲特才會說:「寫作,是最能夠強迫你積極思考的活動。」
小標:神秘的「一人分飾三角」?
假使你想要學會獨立思考,就要像巴菲特一樣經常寫下來,跟它對話、辯論,你才有機會看見自己邏輯上的盲點。
那麼聽到這裡,你會不會很好奇,到底「寫作」是如何能鍛練思考?並且發現自己邏輯上的錯誤,提早修正呢?
我想這個秘密,只有真正當過作者的人,才能夠體會得到,
寫作在本質上,其實是一人分飾三角的過程,而當你的「作品」完成的時候,也就代表你的內在三人,已經達成共識~
小標:角色1~「理想的你」
那麼這個神秘的內在三人,到底是那三位呢?
第一位是理想的你。這是指在下筆之前,你對於最後的成品,已經有一個想像,覺得什麼才是好?或是達到什麼標準才會滿意。
舉例來說,如果你是一個行銷人,你想得到的結果就是讓消費者看了有感,看完馬上下單、採取行動的內容。
假如你只是想要在FB或IG上發表,那你也可能會想像文章po出後,別人讀完會有什麼感覺?你希望他們覺得好笑還是溫暖?~
小標:角色2~「書寫的你」
再來內在的第二個人,叫做「書寫的你」~而這個你,最大的任務就在於找到適當的「文字」,幫助你把內在情感或想法,轉化成讓人看得見的表達。
在這個階段,你會琢磨用詞,不斷的問自己這是你想要表達的嗎?如果不是,你真正想說的是什麼?這也是最多人會卡住的地方,有很多人因為找不到合適的詞彙,或是寫沒兩句,覺得跟理想的作品差太遠,就放棄不寫了。這真的非常可惜。其實要能順利書寫,是有技巧和方法可以學習的,只要你懂得重新設計寫作的步驟。
小標:角色3~「旁觀的你」
而內在的第三個人,也是最好玩、最有趣的角色,那就是「旁觀的你」~
旁觀的你,顧名思義就是先脫離你自己,跳到旁觀者的角度來看看,你寫下來的文章,是否跟前面的第一位,那位「理想的你」,目標相符合?以及別人會怎麼看這篇文章?
也就是說,第三個人是在幫你進行「換位思考」,拉出一段距離重新評估自己所寫的內容。
這個步驟並不容易,它有點違反直覺,因為人通常會直接認同自己所寫,或者是說出來的東西,不太會去質疑。然而要是你有能力轉換到客觀的視角,重新檢視自己寫的文章,你就能從其他角度,幫助自己debug,讓邏輯更緊密,思考更獨立~
而在實際操作上,我個人的經驗是,想要調動這位「旁觀的你」,就是在寫完文章之後,先放置一段時間,不再看它,可能是一個晚上,或是兩、三天,在你書寫時的情緒淡化,或者是被其他事情給取代之後,你自然可以脫離「創作者」的角度,換位到「讀者」的立場來看眼前的文章,是否跟你在書寫前的設定一樣,達到銷售吸引力,或是溫暖療癒的,這樣就能完成自我檢核了~
事實上,無論是獨立思考,甚或是長出自己的觀點,它成功的途徑,一直都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上,也就是你只要能拿到紙、筆,或是使用手機裡的筆記本功能,你也能跟巴菲特一樣,寫下文字,用文字表達句子,再以句子重建你的思維、邏輯,完成內在三人的整合,就能為自己寫出完善的思考地圖。
這也像是巴菲特說的,當你對一個想法有足夠的理解,你才能夠清楚的表達它,讓別人理解這個想法,並且在生活、工作上,贏得他人的尊重,或是達到你想要的目的。
而「寫作」,就是獨立思考的最好的練習場。「寫作」可以幫助你把獨立思考,變成自然而然的身體反應,就像你想學游泳,一定要下水一樣,只要不斷下水練習,讓身體記住那種持續思辯的感覺,你也可以很自然的長出自己的觀點!
最後,我想跟你分享一個小故事,美國知名作家馬克吐溫,有一次演講之後回到家,老婆問他今天講得如何?結果馬克吐溫沒有馬上回答問題,而是反問老婆:「你想知道的,是我腦袋裡原本的想法?是現場觀眾的實際感受?還是我真正說出口的內容呢?」
小標:如何擁有「思考教練」?
我想透過這個小故事,已經說明了「你想說的」、「你說出來的」跟「別人聽到的」從來都是三件事~
這也像是嘉玲和怡璇,在【寫作小學堂】一再強調的,完成一篇文章,其實是一場內在三人的共舞~
你想寫什麼,對自己寫的文章有哪些期待和想像,由你決定,這是「理想的你」,
而到了課堂上,兩位老師會幫你打破迷思,重新設定書寫的順序,就能讓文字自然地從指尖流洩出來,也就能遇見「書寫的你」,
最後藉由文章實作的回饋,兩位老師還會陪伴你站到讀者的角度,迎接「旁觀的你」,一起換位思考,體驗打動人心的力量!
假如你也渴望獨立思考,讓自己的內在三人,運行更順暢,我會很鼓勵你參與【寫作小學堂】的實體課程。只要花三週的時間,就能擁有陪伴你一輩子的「寫作」,這位鍛練思考的隨身教練哦~
今年第一期的【寫作小學堂】,即將在04/11開課,在我錄影的當下,名額已經在個位數倒數了,請把握機會,相關的課程資訊,在我們影片下方都有連結,期待在04/11的教室裡見到你~
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帶給你啟發和幫助,我是凱宇,如果你喜歡我們製作的內容,請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,YouTube收看的朋友除了訂閱之外,記得把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打開。
而Podcast收聽的朋友,除了訂閱,也請你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,並且把它分享給你身旁的朋友,最近我們也開設了啟點文化的IG帳號,歡迎你的追蹤,我們需要你用最具體的行為來支持我們。
=====
參考資料:
一、作者Grahamites。《向 巴菲特 學習:用寫作來精進你的投資思考能力》。GuruFocus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