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孤單的「愛」,不是沒人陪,而是你不敢離開不適合的人|【心理敲敲門#285】

投射三部曲~2:越愛越孤單,都是因為「投射性認同」?

「投射性認同」三階段:投射 → 誘導 → 行動  [00:01:32]

都是因為你這麼想,所以對方才那 麼做?

  1. 投射:投射者內在有尚未處理的議題,可能是自己渴望卻又不敢承認的東西,或是無法接受的部分,被他推到別人身上。
  2. 誘導:在實際的人際互動中,投射者透過行為、語言或互動,無意間誘導被投射的對象去「演出」投射的內容。
  3. 行動:被投射的對象最終受到暗示影響,去做了投射者預期的行為,形成自我驗證的循環。
 
 
 

為何總是成為第三者,或愛上跟自己差很多的人 ? [ 00:04:11]

誤以為內心的需求可以由外在來滿足,而沒能回頭看自己的投射,以至於總是愛上不適合的人,在關係裡越來越孤單。
 
 

1. 「衣服與掛鉤」的關係

一面牆如果是平的,就什麼也掛不住;但如果牆上多了一個掛鉤,經過的人就可能順手把衣服掛上去。掛鉤就像一個人的「投射」,而衣服則是另一個人身上的某個特定議題,相遇了便會自然地配對在一起。

「明知對方不可能屬於自己,卻愛得更無法自拔」,可能是潛意識裡,想修復一段「被拋棄」的經驗,所以總是找「高機率會拋棄他」的對象,拚命讓對方留下來,試圖改寫自己的命運。

→ 看似很有主動性,實際上最終仍是將決定權交給另一個人,未能修復過往的傷。
 
 

2. 迎合遊戲

用「討好或滿足別人」來維繫關係,心裡仍然會感覺「空空的」。因為沒能真正理解自己是誰,吸引來的愛就不會那麼踏實。
 
延伸收聽:【愛情診聊室】透過怡璇跟伴侶治療師乙白的對談,陪伴侶們重建親密連結,讓愛回溫~
 

 
習慣性進入一段沒有未來的感情

在談「被拋棄」之前,會不會是你早就「拋棄了自己」?

  1. 習慣先迎合別人
  2. 潛意識相信自己會被拋棄
→ 如果你沒先照顧那個「渴望被愛的自己」,只是一味地想讓人來愛你,最後反而會一再證明「我是孤單的」這個信念。
 
 
 

 改寫潛意識劇本,助於改善親子關係 [00:09:31]

雖然A已經成年,但是某天忘了提前告知會晚回家,媽媽感到焦慮又生氣。當A一踏進家門,媽媽便激動地質問:「你每次都不回訊息,是不是根本不把這個家當一回事?」
 


媽媽的情緒為何這麼激烈?

A的媽媽成長於重男輕女的家庭,從小就被忽略、被當成「不重要的角色」,因此特別害怕身邊的人離開。但從來沒有人教她怎麼「想自己」,所以這份深埋心底的害怕,也一直沒能被她自己接住。

這次A忘了報備,不小心踩中媽媽的敏感神經。媽媽只覺得好不舒服,卻分不清這到底是焦慮、害怕,還是生氣,下意識把童年經驗投射出來,將「不回訊息」跟「沒把家放在心上」劃上等號,完全沒有餘裕去設想,A可能只是加班忙到忘記,而非刻意冷落她、讓她擔心。媽媽這一連串的怒火,其實包裝的是一顆深怕被冷落、不被在乎的心。


原本A只覺得自己單純忘了告知,並沒做錯什麼,但在媽媽的質疑下,可能出現以下兩種反應:

  1. 迎合遊戲:反思自己「是不是很自私」,內心湧現內疚與不安,甚至開始試著解釋、道歉,試圖安撫媽媽的情緒。
  2. 衣服與掛鉤:轉為防衛與反擊,後來甚至決定搬出去住。
→ 無論是哪一種,A的反應其實都被媽媽內心「害怕被拋下」的議題牽動;而媽媽則在不知不覺中,讓A演出了她內在最深的恐懼。
 


潛意識為關係帶來的影響

  • 多數時候,即使我們知道只要做某個改變,就能減少很多衝突,一碰到相似的情況,卻又很容易控制不住情緒,導致衝突一觸即發
  • 我們投射給別人的東西,有可能正是引發對方做出該行為的原因,讓彼此的互動陷入惡性循環
媽媽沒意識到,自己其實懷著「害怕被拋棄」的焦慮,卻將這份恐懼投射到了A身上。

A沒認出這是媽媽自己的功課,反而覺得是自己不夠好、讓她失望。但這個感覺又太痛了,所以只好選擇離家。

媽媽看見A離家,更加深信「自己不被在乎」,覺得自己為家庭付出那麼多,卻換來A的無情與背叛

受到媽媽責怪,A更不想回家。

→ 唯有雙方開始覺察到自己的投射,願意正視內在的恐懼與需求、試著改寫潛意識劇本,才可能真正改變事情的走向。
 
 

延伸內容推薦

  • 線上課程《深度自我覺察》:在這個故事裡,不論你比較能同理父母還是孩子的角色,其實都代表這裡面藏著你自己的親子議題,等著你解開潛意識的祕密
  • 電影《關於愛的練習》:投射性認同如何影響一對伴侶的關係
 


如何在關係裡不孤單?

  1. 能夠覺察情緒背後的投射,關係通常會越愛越親密。
  2. 練習心理分化,清楚知道自己是誰,也能把「別人的功課」還給對方。
  3. 知道對方有他的功課與限制,但不強加自己的期許,而是接受他原本的樣子。
  4. 有辦法照顧自己的需要。當對方能滿足你,當然值得開心;但若無法,你也能理解。
 
 
 

當思考缺乏彈性,如何認出投射的存在?  [00:21:54]

當你發現自己在言語、想法或行為上,經常出現非黑即白的判斷,或陷入某種偏執的情緒時,背後往往藏著某種投射,也是認識自己的入口。
 


線上課程《深度自我覺察》~給你解開心結的能力

線上課程《深度自我覺察》~打開情結、照亮陰影、看見潛意識
 
有些人一再讓你失望,為何還是一直放不下期待呢?嘉玲老師的全新線上課程《深度自我覺察》,將帶你理解情結與投射的運作,看見那些讓你重複卡關的模式、收回自己的力量,在親密關係、家庭、職場中更自在,知道如何安頓自己的在意與糾結~
 
《深度自我覺察》享有超早鳥價 $2599, 優惠只到 8 月 19 日晚上 9 點,想停止內耗、釐清盲點,就從這裡開始!
 
【線上課程】《深度自我覺察》~打開情結、照亮陰影、看見潛意識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23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youtu.be/vOTCYI-Oi9Q

 

相關影音

「斷崖式分手」失去親密關係,心裡很空,如何好好生活?|【心理敲敲門#291】

「斷崖式分手」是指前一天還好好的,隔天另一半卻突然人間蒸發,只留下震驚、失落與自責給你。但你覺得被不告而別的人,也該為感情失敗負責嗎? 本集聚焦「斷崖式分手」:什麼是斷崖式分手?斷崖式分手就是指明明前一天還好好的,隔天卻無預警失聯,讓人在震驚、失落與自責中打轉。節目先釐清定義與範圍,指出不告而別不等於惡意操弄,也可能是對衝突的逃避或處理失能;同時提醒被留下的一方,痛苦是真的,但不是全部都你的錯。內容拆解「有說=溝通嗎」的常見混淆:區分表達界線、控制與情緒勒索;並教你辨認「主觀式不告而別」與「慢慢退場」。實務指引包含:建立協商空間、清楚說明需求與底線、在安全前提下緩步道別、為自己安排哀悼流程(儀式化整理)、以及當對方糾纏威脅時及時求援。同時也從提出者視角出發:別急著消失,留下思考與緩衝;從回應者視角:停止過度自責,練習看見關係裡究竟發生了什麼。關係的開始需要兩個人,結束可能只需一個人——但是否重蹈覆轍,取決於你能否在失落中長出自我覺察與新的界線。

2025-09-13

「命運的輪迴」到底是怎麼發生的?|【心理敲敲門#117】

2022-03-26

為什麼伴侶「課題分離」,感情更好?|【心理敲敲門#189】

2023-09-09

怎麼當「剛剛好」的大人?|【心理敲敲門#213】

2024-03-09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