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「體貼」是用「委屈」換來的嗎?|【一天聽一點#1708】

你時常在承擔「情緒勞務」嗎? [00:00:00]

學員跟伴侶同居,某天下班,他突然想到伴侶可能沒吃晚餐,便專程去買對方最愛的牛肉麵。可是回家之後,伴侶卻對牛肉麵很嫌棄,因為他今天中午吃比較多,沒打算吃晚餐,學員自作主張買牛肉麵,反而造成他的困擾。

伴侶沒有感謝他的體貼,還反過來教訓他,讓學員非常委屈,所以他發誓再也不要幫伴侶買晚餐,不想再當一個體貼的人。

→ 體貼是真實的,困擾也是真實的。但體貼的一方,往往會習慣壓抑自己的需求,承擔比較多「情緒勞務」。
 


情緒勞務

  • 由美國社會學家亞莉·霍奇查爾德於1983年提出
  • 原指某些職場專業人士,為了完成特定工作,需要刻意控制自己的情緒,才能完成工作的任務
例:服務生被客人飆罵時,要忍住自己的情緒、優先幫客人解決當下的問題,就是服務生承擔的「情緒勞務」。
 
  • 「情緒勞務」之所被定義出來,是因為不容易被意識到、容易被當成理所當然
例:在伴侶關係中,如果常常需要關掉情緒,才能完成很多家務,就是在承擔「情緒勞務」。比較體貼的人,會更容易遇到這樣的狀況。
 


不對等的「情緒勞務」,會對關係造成什麼傷害?

在關係中,如果伴侶雙方可以輪流承擔「情緒勞務」,會是一個健康的狀態。但如果總是其中一方單方面承擔「情緒勞務」,且沒有察覺到這個現象,很可能會遇到兩種情況:
 

1. 容易感到倦怠

如果你在承擔情緒勞務時,常常因為不敢放手,覺得凡事都需要你的操心,且沒人能做得比你好,你很可能會沒有休息的時間,因為在你眼裡,一直都有「下一件事」要做,永遠沒辦法休息。
 

2. 會怨恨身邊的人

如果你總是需要想很多、做很多,承擔太久的情緒勞務,可能會開始發現,身邊的人好像都比你輕鬆,讓你覺得心意被糟蹋,有很多的受傷和怨恨。

→ 當你一直把情緒勞務當成「義務」,總覺得自己要承擔所有責任,你的狀態就會越來越差,沒辦法跟他人有好的互動,甚至會渾身都是負能量,讓身邊的人很有壓力。
 


體貼不是問題,問題是你的「體貼」,不應是用你的「委屈」換來的。

學員為了體貼伴侶,買牛肉麵的同時也委屈了自己,所以當伴侶拒絕他的好意,他感受到的就不只有拒絕,還有伴侶的冷漠與不重視,很容易放大受傷的感覺。但是這樣的感受,是學員自己做出的結論,並沒有跟伴侶核對,使兩人的溝通沒有交集,更搞不懂對方在想什麼。
 
 
 

你的體貼,是否來自心裡很深的傷? [00:04:53]

很多比較體貼的人,常常因為爸媽太忙、沒時間照顧他們,從小就獨立自主,需要幫忙做家事、照顧弟妹、當個乖孩子,藉此減輕爸媽的負擔。表面上看起來非常早熟、很懂得體貼大人,但背後的動力,其實是希望爸媽看見他的付出、想得到爸媽更多的愛。

這樣的小孩長大以後,會覺得「只要能夠幫別人減輕負擔,對方就會像爸媽一樣,不但能看見我的付出,還能給我滿滿的愛」。然而在成人的世界裡,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,大家都有自己的需求,也都有自己喜歡的方式,如果你常常沒有問過對方的意願,習慣直接提供幫助,對方可能會誤解你的好意,以為你企圖要「控制」他。

一旦對方覺得你想干涉他的生活、拒絕你給的體貼,你卻一直強行介入,希望對方看懂你的付出,你們的頻率會越來越對不上、認知落差會越來越大,也讓關係更容易走向破裂。

→「體貼」雖然是一個好的特質,但如果沒有心理空間容納差異,不去聽見對方真正的需求,對方只會越來越痛苦,你也會越來越委屈,讓兩個人都很勉強。
 
 
 

如何擁有「剛剛好的體貼」 [00:06:30]

剛剛好的體貼:能表達你的善意,也能看懂別人的在意。

1. 覺察你的動機

當你想要體貼對方,可以誠實問問自己:到底是我真的想要對他好,還是我太害怕被丟掉?

如果你想對對方好,對方在拒絕你的時候,你會知道這是對方的需求,而不是他要離開你、拋下你;如果你是害怕被丟掉,你會有一種很深的恐懼感,擔心對方是嫌棄你、排斥你,即便對方沒有那個意思。
 

↓  發現自己體貼的原因,偏向「太害怕被丟掉」

2. 看見你心裡的傷

如果你是比較體貼的人,可能從小就習慣把注意力放在爸媽身上,幫爸媽留意很多的事情,所以會要求自己做到「不用說,就能懂別人」的境界。這樣的要求不但會讓你很累,也會擔心別人如果喜歡你,他到底是喜歡真實的你,還是喜歡一直都很體貼的你?
 

↓  開始意識到你體貼別人的能力,可能是從傷裡長出來的

3. 重新療癒你跟家的關係

家,是每個人生命的起點,如果你曾經被好好對待,就會知道「被愛」是什麼感覺;如果你曾經受傷,或在家裡得不到足夠的愛,就會更渴望「被愛」的感覺,很希望用自己的能力,證明自己值得被愛。
 
 

《回家》~讓你活得從容、愛得自在

線上課程《回家》~深度自我療癒,學會愛與被愛
 
「愛」是生命中很重要的滋養,如果你總是在為了「被愛」而努力,卻在過程中越努力越挫折、不知道該怎麼辦,李玉婷老師的線上課程《回家》, 會透過拆解原生家庭的角度,帶你看見你對愛的想像,跟家庭有什麼淵源,並且打破重複模式、跳出你的思考習慣,讓你活得從容、愛得自在!
 
現在加入《回家》課程,享有限時優惠$2799(原價$4899),折扣只到9/5號,邀請你把握機會,和我們一起深度自我療癒、學會愛與被愛!
 

-------------------

參考資料:

Emotional Labor。Psychology Today。
https://www.psychologytoday.com/us/basics/emotional-labor

相關影音

一下「躺平」,一下「奮起」,怎麼跳出人生怪圈?|【凱璇而歸#2】

2023-05-12

人過三十,你就開始焦慮了嗎?「年齡焦慮」、「容貌焦慮」怎麼解?|【心理敲敲門#287】

你有想過人為何會怕「變老」嗎?明知年紀到了,但是從被叫「姐姐」變成「阿姨」的那刻,還是有種莫名的抗拒感?與你分享如何面對「年齡焦慮」 年齡焦慮與容貌焦慮,往往不是單純的數字問題,而是文化、社會時鐘與集體潛意識交織出的壓力。本集【心理敲敲門】透過嘉玲的「被查護照」與「電梯阿姨」事件,帶你認識社會時鐘如何在不同年齡階段製造焦慮,為何「高齡產婦」一詞會引發共鳴,以及集體對青春的迷戀如何讓人害怕變老。我們也分享面對年齡焦慮的心理調適方法——從時間尺度的轉換,到學會與焦慮共存,理解害怕失去背後的真正原因,讓你在任何年齡都能活出自在與自信。

2025-08-16

你停不下來的「關係內耗」,都藏在你的「潛意識」裡|【一天聽一點#1707】

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?明明沒有惡意,對方卻一秒暴怒,指控你在針對他、找藉口。其實問題往往不在事件本身,而是源自潛意識裡刻著的「關係劇本」 關係中的爭吵,往往不是因為一句話或一件事,而是潛意識裡早已形成的「預設立場」與「情結」在作祟。這集節目帶你看見關係內耗的根源,解析潛意識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反應與互動模式,並透過覺察、探索、接納三步驟,學會找到情緒的觸發點,修正與他人相處的模式。當你能理解自己的深層動機,就有機會跳脫重複的關係模式,停止無謂的消耗,讓情感更穩定、連結更真實。

2025-08-13

習慣付出,是因為「你以為」這樣才會被愛?|【心理敲敲門#289】

你有聽過「長女病」嗎?身為家中大姊,習慣照顧好家人們的情緒跟需求,卻成為家中最沒存在感的那個人。難道長女就該犧牲自我,照亮身旁的人嗎? 這一集《心理敲敲門》探討「長女病/老大症候群」的心理困境。許多長女從小被賦予懂事、照顧他人、承擔責任的角色,長期下來往往形成「用付出去換愛」的慣性,甚至發展成自我剝削與不配得感。節目以暢銷書《長女病》與主持人的親身經驗為例,解析長女如何在家庭與社會的期待下,成為情緒垃圾桶與勞務機器,卻壓抑自己的需求。透過心理學視角,節目提醒我們認出「我≠父母」、辨識「長女劇本」,才能真正選擇自己的人生。也提供化解之道──學會愛自己、允許脆弱、適時求助,並與原生家庭和解,才不會一再被責任與期待綁架。對於長女、長子或任何習慣付出的人,這集都是一份溫柔卻深刻的療癒提醒。

2025-08-30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