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變自己,一定要談過去嗎?有沒有更直接的做法?|【心理敲敲門#238】
00:01:03 忘掉過去,就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嗎?
不願回憶過去,可能因為無法確定記憶是否正確,加上無法改變已發生的事,想直接看向帶來希望與目標感的未來。
童年會決定我們的一生嗎?
決定論
-
佛洛伊德主張「人格在3到6歲會大致底定」(往前看)
例:小時候受到父母過度保護,長大後變得比較依賴。
→ 認為童年經驗決定一生,可能會對無法改變的過去感到生氣、無力,或是過度執著從過去找理由,逃避當前的問題。
目的論
-
阿德勒認為「決定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,過去的影響就會降低」(往後看)
→ 實際上並非所有事情,是想做就做得到,或可能努力達到目標卻感到空虛。
例:想成為有錢人,結果認真賺錢、學投資,累積財富後卻依然不快樂。
00:08:44 諮商如何幫助個案挖掘深層渴望?
決定論~回憶過去
-
邀請個案談談過去發生的事,探討成長經驗如何影響今天的他
→ 個案要有回想過去的能力,且願意敞開心胸,談論可能帶來恐懼、擔心的回憶。
目的論~關注未來
-
了解個案想成為怎樣的人,針對缺乏的能力給予實際建議
例:個案害怕與人接觸,但希望有朋友、受人歡迎,因此建議他去上溝通課、參加社團。
-
當個案採取行動卻遭遇挫折時,諮商師會了解他如何看待自己遇到的事,引導他發覺更底層的議題
例:個案想交朋友卻宅在家,是為了不想在關係裡被拒絕,因此他需要的並非社交技巧,而是「安全」。
→ 有時以為自己想要的,其實跟實際上想要的不一樣;不喜歡的行為卻一直做下去,可能是滿足了自己某個底層需求。
無論採取決定論還是目的論,讀懂潛意識的內容,才能更靠近自己。
00:16:01 決定論vs目的論~金錢觀是怎麼來的?
例:出生於貧困的家庭,看著父母一輩子努力工作,沒有資源學習理財、投資觀念,面對工作有種辛苦、心酸感。
決定論
對金錢有種匱乏、不配感,覺得人生受到工作剝削,只能忍耐無趣、痛苦的生活。
→ 把責任丟給父母,認為是父母沒有示範過好的生活方式,所以自己只能過這樣的生活。
目的論
明白父母雖然沒有示範過,如何達到生活與工作的平衡,但是自己已經長大了,不需要憎恨工作,工作只是一種工具,幫自己過得更好,成為想要的樣子。
→ 理解人生的責任在自己身上,不會過度責怪外界或自責。
00:19:54 怎麼思考,才能把自己想得最完整?
結合決定論與目的論,把「前」與「後」合起來想
(以「想要有自己的房子跟穩定的工作」為例)
目的論~放眼未來,同時看見深受過往影響的內在渴望
例:擁有房子跟穩定的 工作,對我意味著什麼?
-
有時我們追尋的目標,其實是社會、父母無形中灌輸的,並非完全出自內心的渴望
-
將表層需求當作內在渴望來追尋,就算達成目標也可能感到空虛
→ 想找出內心真正的渴望,不只要關注未來,也需要找尋外在事物的底層含義。
小時候經常搬家、總是得適應新環境,對外界缺乏掌控感,因此你內心真正的渴望,其實是安定與安全感。
決定論~從過往找到原因,並繼續前行
例:原生家庭雖然無法提供足夠的資源,讓我好好發展能力,但從小到大我是怎麼看待父母與他們的工作呢?
-
從「事情」進入到「感受」的討論,能更深入了解一個人的內在渴望
一路看著父母辛苦工作,你其實很心疼他們,賺更多錢也是為了給他們好生活。
→ 找出家庭如何形塑自己今天的模樣,並帶著全新的理解繼續往前走。
00:31:03 整合所有時間線上的你,找出真實的渴望
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無法切開來談,因此想靠近真實的自己,要在過去與未來來回探尋,而非只採用「決定論」或「目的論」的觀點。
-
一直卡在過往的狀態走不出來,可以思考目前與未來要做什麼
-
持續追尋某項東西,卻越來越沒有動力,可以回頭看看內在的渴望
線上課程《好好在一起》
嘉玲老師的線上課程《好好在一起》陪你建立安全感,讓你與人相處不孤單~優惠價$3517只到9月18號截止,邀請你現在就加入課程,跟我們一起學習!
【線上課程】《好好在一起》找回親密享受獨立,在關係裡自由~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12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youtu.be/mZ06h9ncLH4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12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youtu.be/mZ06h9ncLH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