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「憂鬱症」,找回你生命中的力量~《人生原來可以海闊天空》凱宇和嘉玲的對談|【有聲書評】

※ 使用App收聽節目者,如欲觀看完整影片,請至【啟點文化】YouTube頻道。
 


00:00:00 人生原來可以海闊天空:我是這樣好的,你也可以試試

  • 作者 Matilda Heindow 從雙極性躁鬱症復原,他將過程在書中講清楚,帶給仍深陷其中的患者,更多安慰與被瞭解的感覺
  • 有憂鬱疾患的人,對於簡單的日常小事都會感到困難,許多行為與認知,會退化到沒有功能的狀態
  • 當自己或身邊的人碰到身心疾患,多一份理解,就可以多很多力量
 
 
 

00:04:56 如何意識到你有「憂鬱」?

  • 感受到「不太對」,不一定是造成身心疾患的原因,但可能是觸發點(如:遭遇重大的失落、挫折)
  • 剛開始是低潮,後來憂鬱突然來臨,你心中會有很多自我責怪、批判的語言,覺得自己被世界拋下,也做錯了很多事
作者三年級上數學課時,發現自己對數字理解困難、無法專注;還有一次在課堂上流鼻血時,老師叫他放手時,他臉上都是血。在這觸發點過後,作者感受到自己大腦中與快樂相關的區塊,被人切除掉了,他想要快樂,但是做不到。

→ 生命給你訊號,告訴你該做出一些改變、調適、消化,也是心智或大腦重新編程的過程。
 
「現在的我多麼希望能夠回到過去,告訴從前的我,自己並沒有什麼問題、沒有錯過什麼事情、沒有做錯什麼事情,也不是有所缺陷。」
 


如何有病識感?

1. 你覺得應付日常生活中的壓力,會有困難嗎?

例:多年來駕輕就熟的做菜、洗衣服的能力,突然開始不想做或做不了。
 

2. 你的睡眠習慣受影響了嗎?會不會失眠、睡不好?

3. 你的飲食習慣改變了嗎?

4. 你會不會覺得不容易集中注意力?

5. 你會不會開始逃避社交活動?

例:連最親近的家人、伴侶、朋友,都不知道該怎麼面對,跟他們相處時,你不再這麼開心、不知道要跟他們說什麼,或是跟不上他們的話題、覺得自己無法融入,因此感到沮喪、挫折。

身心疾患最沮喪的,是始終記得自己曾經「好」的模樣。
 
 
 

00:13:14 照顧身心疾患的親友,會遇到什麼狀況?

身為照顧者或他們身邊的人,如果能夠多一份理解,除了自己可以有更好的調適,也能對他們有合理的歸因:

  • 當你覺得身心疾患的朋友,是「不願意」做到某件事,就會對他們感到憤怒
  • 當你知道身心疾患的朋友,目前在功能上真的「做不到」某些事,就更能夠理解與調適
 

  
照顧身心疾患的親友,最大的困難是什麼?

  • 有身心疾患的人,並非一直處於「不好」的狀態,甚至看起來是「好」的,然而他隨時可能沒有原因地掉落,因此身邊的人有時會「忘記」他在生病
  • 不需容忍身心疾患的親友所有的一切,而是告訴自己:他在復健,我要有耐心一點,因為他的速度無法跟從前一樣,而這是合理的
  • 精神疾患會阻礙或窄化一切,病情加重時,會出現更多「被限制」的感覺,因此與他人溝通、互動的距離感會越來越大
  • 身心疾患的人可能表面上與常人無異,但他在做思考、決定時,會跟過往的呈現很不一樣
例:嘉玲以前跟媽媽說要回家吃飯,媽媽可以在十分鐘內做出東西給她吃;罹患憂鬱症後,當媽媽聽到嘉玲要回家吃飯,就會陷入「我想為你做點什麼,但我沒有辦法」的緊張狀態。
 
※ 表面的焦慮,可能是為了隱藏內心的恐慌發作,用逃避現實分散注意力;沮喪時可能會刻意表現出幽默,為了壓抑自己的感覺,不想成為大家的負擔。
 
 
 
 

00:19:12 生病,是全面審視人生的機會

復原之丘:復原之路就像爬過一座山

願意面對並處理自己的過去

  • 回到自己內在的狀態,重新審視人生

辨識情緒的創傷

  • 過往壓抑或未處理的情緒與創傷,可以適當找尋諮商心理師的協助,是很有必要的

接納並慈愛地對待自己

  • 學習接受自己現在的狀態
  • 讓自己開始有更多練習,感受「我現在怎麼了」、「我現在的感覺是什麼」、「我現在是怎麼想的」、「我現在需要的是什麼」

建立安全的位子,與支持自己的人

  • 過程中可成會有不理性(如:自傷)的想法,讓自己有安全的支持系統,能夠撐過這段時間

休息與反思

  • 沉澱、反思、適當的休息,讓你慢慢地改變自己所能改變的事

放手

爬「復原之丘」需要多久,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同,然而「願意面對並處理自己的過去」,永遠是山腳下最重要的基底。
 
 
 

00:22:41 如何「自我疼惜」?

1. 善待自己

  • 慈愛而非貶低地對待自己,如同對待所愛之人一樣,給予自己同樣的愛與支持
  • 嘗試接受並照顧自己的「自我批判」
 


2. 正念

  • 抱著開放、好奇、非批判的角度,不漠視自己的傷痛,也不要過度被負面看法所左右
例:看著過去曾經發生的事,不要批判或認同,讓它成為生命中的經歷就好,或許這些事終將成為你人生中,繼續往前走的養分。
 


3. 普通的人性

  • 允許自己和一般人一樣都可能犯錯,也能夠從錯誤中成長學習
  • 世上沒有完人,不應該期待自己完美無瑕
 
 
 

00:25:00 引發憂鬱的成因&復原的建議

引發憂鬱的成因

1. 性格上對自己或事情要求較高(完美主義傾向強烈),用盡力氣時較容易掉到憂鬱狀態

不太可能任何事情都跟自己想的一樣,若你沒有做出正確的歸因,而是認為自己不好、應該更努力,就會變成壓力。
 

2. 失去

作者發現自己沒有理解數字的能力時,意識到自己再也沒辦法,當他人眼中很棒的小孩,失去對自己的評價。
 
→ 哀傷是不會萎縮、消失的,但我們可以讓自己成長,把它包覆起來,讓它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。

 


復原過程中,可以問自己的4個問題

  1. 我什麼時候感到最滿足?
  2. 悲傷難過時,什麼事情能讓我提振心情?
  3. 經歷充滿壓力的一天後,什麼事情能安撫我的情緒?
  4. 感覺精疲力盡時,什麼事情能讓你恢復體力?
→ 復原過程中,你可能很難馬上回答這些問題,但你可以在問題中探索,因為這也是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,讓你可以「重生」、重新好好活一次。
 
真正的復原,就是能夠帶領自己,而不是依賴他人告訴你要做什麼。
 


個體化的過程,多半帶著苦難

  • 我們可能會以為,可以透過過去的方法解決痛苦,但「個體化」就是要不再重複過去的習慣
前半生,我們都以為是自己在領導自己,但在面對苦難時,才會發現自己其實用了很多他人的標準、下意識地尋求認可,而這個苦難就是提醒你「不能再這樣了」,即使會很不舒服、感覺沒有結束的一天,但總有一天一定會海闊天空,只是需要比較多的時間與耐心,當你能夠看見新的自己,就是快要抵達隧道盡頭、看見光的時刻。
 
延伸收聽:【第二人生】
 
 
 

00:31:28 工商時間~《讓夢想著地》優惠限時6天!

6月18日晚上12點前,加入哈克老師的線上課程《讓夢想著地》,就享有優惠價$2988(原價$4899)~
 
如果你在生涯的轉換上(如:畢業、轉職),哈克老師會用溫柔又有力量的方式,帶領你認識自己並安排你的生涯路徑~把握優惠時間加入課程,勇敢迎接改變吧!
 
《讓夢想著地》~勇敢迎接改變,陪你生涯轉彎不孤單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13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youtu.be/DviTCUUjLNA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