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人生「滿足感」,該如何提升?|個人中心 人本主義5-2|【心理小學堂#18】
個人中心&人本主義祖師爺:https://youtu.be/RzjuuNuflu0
00:00:00 心理學各學派的發展
以道德經「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」呼應心理分析、治療
-
如果將「道」比喻為人的內在,「精神分析」就是第一個進入「道」的方法,但很抽象
-
一(精神分析)生二(行為主義)— 從抽象走到具體、客觀
行為主義:巴甫洛夫的狗
每次餵狗吃飯前給牠聽鈴聲,鈴聲本來對狗而言是沒有意義的,但因為幫牠做了一個連結,久了之後操作制約反應增強,狗只要聽到鈴聲,就會開始流口水。
每次餵狗吃飯前給牠聽鈴聲,鈴聲本來對狗而言是沒有意義的,但因為幫牠做了一個連結,久了之後操作制約反應增強,狗只要聽到鈴聲,就會開始流口水。
-
二(行為主義)生三(人本主義)— 人本主義認為「人是一種被動的存在」
-
三(人本主義)生萬物 — 人本主義興起後,後面十多個學派開始蓬勃發展,長出無限的可能性,現在自稱為一個學派的已超過百個
精神分析、行為主義
-
權威性較強
-
個人意志較低
-
人在「精神分析」中,是被分析的、有問題的、被驅力所控制的
-
人在「行為主義」中,和機器一樣,設定好路徑就會被制約
存在主義、人本主義
-
強調人性健康、有創造力、獨特、自主的一面
00:07:03 人本主義的興起
-
正向心理學,是人本主義興起後重要的力量
-
人本主義的誕生,是要批評精神分析、行為主義把人窄化
馬斯洛:「以殘障、心智不全、不成熟、不健康的樣本來探討,只能說是殘缺心理學。如果你真的想知道人類跑多快,不是把所有人的速度加總起來平均,而是你應該找出跑最快的人,用那個方法定義人的潛能。」
-
精神分析發起時,研究歇斯底里、病態的狀況,並試著把這些問題改正;人本主義則研究人好的那一面
00:10:04 需求理論
需求金字塔
生理需求 → 安全需求 → 愛與歸屬 → 尊重需求 → 自我實現

(Icon made by Freepik from www.flaticon.com)
-
先滿足低的需求,才追求高層次的需求
-
高層次的需求,跟生存的關聯性越來越小,更多的是精神的概念
-
滿足高層次的需求,對整個生命的滿足感會比較高
-
想追求高層次的需求,要先擁有較好的外在環境、外在條件
00:15:00 帆船理論
-
近世的說法:「先滿足低的需求,才追求高層次的需求」是在鞏固資本主義
-
很多人在吃不飽、穿不暖的情況下,願意犧牲自己,奉獻一個更偉大的理想
陳樹菊女士對社會的奉獻
母親給小孩的愛和付出,時常要犧牲自己非常大的生理需要
母親給小孩的愛和付出,時常要犧牲自己非常大的生理需要
帆船理論
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裡的一艘船,航行在人生的大海時,大海上沒有哪個目標一定是好的、對的(金字塔理論中,「往上」才是好的),而是看你「想去哪裡」。

(Icon made by Kiranshastry from www.flaticon.com)
-
船身(安全、連結、自尊)要穩固,才能航向大海
-
船身穩固後長出船帆(探索、愛、目的)
-
跟人能不能好好連結、跟自己的關係好不好,預言了這輩子能不能活出好的、你喜歡的自己
00:24:20 心理健康
馬斯洛 — 心理健康的11個標準
- 對現實有充份的認知:懂得換位思考、了解自己有偏見
- 接納自己跟世界:接受自己有優缺點,可以坦然面對失敗、讓別人看見自己的缺點,但不會有自責、愧疚、罪惡感,同時也接受別人會有缺點、是不完美的
- 自我是簡單且自然的:對自己很有安全感,就是相對健康的人(行為的出發點是基於自己獨立的感受、想法,而不是世界的期待)
- 會關心社會事物:缺乏社會興趣或使命感,無法達到自我實現(可以從工作中得到滿足,也願意貢獻自己的專業)
- 懂得獨處:知道怎麼跟自己好好在一起,可以享受獨處,也可以和人相處
- 有鮮活的鑑賞能力:能欣賞日常生活中美的事物
- 有過高峰經驗:進入「心流狀態」、渾然忘我的經驗(延伸學習:你知道「最幸福」的狀態,是什麼嗎?)
- 有深厚的人際關係:朋友不用多,但關係要密切且深厚,身邊的人也多是自我實現的人(物以類聚)
剩下的3個標準,敬請期待下週的《心理小學堂》~~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