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個人的過度反應,都可能是他的「自我保護」?~《適度防衛》嘉玲和彥廷的對談|【有聲書評】
※ 本集【有聲書評】無影片版。
從《適度防衛》看防衛機制 [00:00:00]
-
《適度防衛》作者、中國精神科醫師曾奇峰,以平易近人的用字與許多案例、故事,讓你理解精神分析是如何看世界
-
《適度防衛》是嘉玲老師線上課程《深度自我覺察》參考的書目之一,適合精神分析的入門理解
「防衛」不好嗎? [00:03:31]
-
有「防衛機制」,在生命中遇到刺激、經驗挑戰時,比較能夠保護自己(雖然你的感受不一定會好,底層仍都是一種保護)
胡展誥諮商心理師:「所謂的防衛機制,其實也是一個人用來保護自己的方式。只是他所保護的,是內在層次的某些東西。好比說:一個說謊的人,很可能是害怕被他人看見脆弱不堪的一面。」
潛意識無所不在
-
當你對自己夠瞭解、人生經驗夠豐富,才會發現很多事情都不是你能控制的
延伸收聽:
防衛機轉~情感隔離 [00:10:49]
例:外科醫師碰上支離破碎的病人,若情感太豐富會很難工作。
例:當大家都在逃出火場,消防人員則要衝進火場,如果沒有情感隔離會更害怕。
-
離開工作環境後,如果還繼續做情感隔離,就不是適度使用的防衛機轉,因此我們要有「靈活度」,在適合的使用時機,做有意識的使用
-
有些時候你應該要生氣,但是你沒有那麼生氣,很可能是中間有情感隔離,然而如果你面對所有的事情都是這樣,可能就有其他的議題
-
某些時候你會先關掉情緒,去執行必須完成的任務,等到回家或獨處的時候,那些情緒才會再回來
例:至親離開時,有些人理應很難過卻哭不出來,很可能是潛意識先不讓你感覺到情感,因為你還有很多事情要處理(如:治喪事務)
※ 情感隔離是高階的防衛機轉,如果你總是不講情緒,值得停下來好好看一看。
※ 即使很努力自我覺察,投射都不可能消失,防衛機轉也不需要被拿掉,而是我們要去理解,從潛意識變成意識,就有辦法被處理了。
關於教養~情感上的虐待
父母過度關注孩子的學業,與孩子互動時也只問學業、成績,不接觸孩子任何情感,也不引導、處理孩子在讀書上的情感(無論正面、負面),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「情感隔離」與虐奈。
防衛機轉~反向作用 [00:23:28]
-
「反向作用」表面上是心口不一,但那些說法卻是「無意識」說出的
「過度正向」的人隱藏著「敵意」:職員很可能內心對老闆很反感,但他怕自己的反感一旦表現出來,就會帶來現實中的麻煩,所以對老闆過度尊重。
父母過度責罵孩子,很有可能內在是很強烈的愛,但他們不知道怎麼表達,所以透過反向的責罵來表示。(防衛機轉是對方使用,你不用一定要覺得這是愛)
※ 人際關係在正常狀態下,一定會有自然的流動,有時正經、有時輕鬆,但如果跟一個人在互動時,他永遠都只有一種狀態,就要很小心。
自卑與自大
-
一個人非常自大,可能是壓抑自己內心的自卑;一個表現出自卑的人,內心也可能很自大
例:有些人內在覺得自己應該不只如此、可以更好,但因為現實裡沒有達到,所以表現出自卑、沒自信的樣子,而這也是一種壓抑。
※ 防衛機轉與心理動力有時是「反直覺」的,必須停下來「反著想」。
防衛機轉~投射性認同 [00:32:14]
※「情感隔離」與「反向作用」可以是單向的(自己內在的狀態,但他人不知道),但「投射性認同」一定牽涉到關係(兩個以上的人)。
投射性認同三階段:投射、誘導、行動
依賴性投射性認同
曾奇峰有次在教精神分析的課程,一位從很遠的地方來的輔導老師問:「我正在治療一位20歲左右的女大生,他有自殺的危機,我很擔心。每天我都會跟他會談一個小時,晚上也都還想打電話給他,確認他今天狀況好不好,就算我現在在幾千公里外的地方上課,也在想著這個女孩。」
曾奇峰每次在課堂上詢問大家有沒有問題,這位輔導老師都會舉手發問「如何幫助女孩」,在他提問了第四次時,曾奇峰對著輔導老師說:「那個女大生在跟你的關係裡,傳遞了『沒有你的關心和治療,我會活不下去』的訊息,甚至你已經不是她的治療師了,而是需要24小時關心她的媽媽(投射性認同),這樣她才能活下去。」
曾奇峰每次在課堂上詢問大家有沒有問題,這位輔導老師都會舉手發問「如何幫助女孩」,在他提問了第四次時,曾奇峰對著輔導老師說:「那個女大生在跟你的關係裡,傳遞了『沒有你的關心和治療,我會活不下去』的訊息,甚至你已經不是她的治療師了,而是需要24小時關心她的媽媽(投射性認同),這樣她才能活下去。」
-
女孩希望輔導老師像媽媽一樣照顧她(丟出需求),而輔導老師的潛意識收到了這個需要(認同),於是「演出」女孩的需要
犧牲性投射性認同
有些父母擔心孩子將來不孝順,有可能是因為他內心是堅信這件事的,於是在教養時對孩子過度控制、保護,造成親子衝突。
父母把內心對孩子的害怕、自己是不適任的父母親的恐懼,丟到了孩子身上,於是孩子演出夫母心中的完美小孩。演了一段時間後,當孩子意識到自己演不下去而反抗(如:頂嘴),讓父母覺得很衝突,就會覺得「果然你就像我想的那樣,是個壞孩子」。
父母把內心對孩子的害怕、自己是不適任的父母親的恐懼,丟到了孩子身上,於是孩子演出夫母心中的完美小孩。演了一段時間後,當孩子意識到自己演不下去而反抗(如:頂嘴),讓父母覺得很衝突,就會覺得「果然你就像我想的那樣,是個壞孩子」。
延伸學習:線上課程《深度自我覺察》
保持覺察,讓你不再被「防衛機轉」帶著走 [00:38:19]
如果你在路上被一個酒鬼罵,通常你可能會轉頭走掉,表示你沒有被他的「投射性認同」投射到;如果一個酒鬼被另一個酒鬼罵,他可能就會反擊回去。
-
任何心理動力都需要掛勾,如果你心裡沒有掛鉤,就不會被別人丟過來的東西勾上
→ 覺察自己身上有沒有鉤子,有時候會讓你痛苦的事,是因為你配合了演出。
※ 覺察之前,要先能「認出」這些防衛機制,但生命中有過這些經驗,也才能更快意識到這些狀態。
更多關於潛意識、陰影、投射性認同的學習,都在嘉玲老師的線上課程《深度自我覺察》!想要避免與認出投射,或是不被防衛機制所困擾,台灣時間8月19日晚上9點前加入課程,享有早鳥價$2599 的優惠,讓我們陪伴你打開情結,照亮陰影,看見潛意識~
相關影音
你其實沒有那麼糟,如何透過「靈性成長」穿越低潮?~《從低谷突破》嘉玲和凱宇的對談|【有聲書評】
你越覺得自己不該受苦,就越痛苦。突破的關鍵不在逃離低谷,而是擁抱你最害怕被看見的那一面,而靈性能引領你在最不堪的時刻,與最深的自己連結 本篇有聲書評聚焦於精神科權威菲爾·史塔茲的著作《從低谷突破》,從他臨床經驗出發,探討如何靠「靈性成長」走出生命低潮。嘉玲與凱宇透過對談,闡述史塔茲如何以榮格心理理論結合實作技巧,幫助人接受內在陰影、處理忌妒與衝突,重新建立與自我和世界的連結。節目提供具體練習如「集中心送愛」、「陰影可視化」、「向怨恨發送祝福」等心法,協助聽眾在情緒動盪中不失愛與力量。
2025-08-10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