爸媽為何要這樣對待我?他們愛過我嗎?feat.李玉婷心理師|【凱璇而歸#64】

 
 

00:04:19 愛麗絲·米勒~被兒子控訴的兒童心理學家

愛麗絲·米勒(Alice Miller)是一位知名的受虐兒童權益倡議者,鼓勵父母保護孩子,給予他們愛和尊重。然而,她的兒子馬丁·米勒(Martin Miller)表示,童年時母親對父親的家暴冷眼旁觀,從未保護過他。

馬丁長大後成為心理治療師,為了理解父母並自我療癒,決定回到出生地波蘭。旅途中他發現,童年時感受到與父母的隔閡,源於父母年輕時,經歷過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。當馬丁用更成熟的角度回看父母,才終於為自己的情緒找到了出口。
 
 

紀錄片中,馬丁曾對媽媽做出幾段評論:

「她(母親)從沒有在父親面前保護我,一次都沒有,她看著父親每天打我,直到16歲去寄宿學校。她還寫信給教宗,請教宗公開反對兒童暴力,成為世界知名的心理學家。我有好幾次當面問她,為何你從沒保護我?你怎麼能假裝成偉大又出名的『愛麗絲·米勒』?」

「我覺得我媽是分裂的,她在專業上創造一個愛麗絲·米勒,那是她希望做,但現實中從沒做到的。」
 
 
 

00:08:36 面對媽媽的裡外不一,馬丁有何感受?

憤怒~面對媽媽的虛偽

  • 媽媽為了其他受暴兒童發聲,卻不保護被爸爸家暴的他,讓馬丁特別痛苦,認為媽媽在公眾面前假裝正義 
 

失落~感覺不被愛

  • 瞭解父母的成長背景後,馬丁開始接受媽媽的本質是分裂的(一方面捍衛受虐兒權益,另一方面忽略他受到的虐待),內心卻也出現「媽媽為何不愛我」的失落
 


為何父母「人前人後」表現差很多?

  • 人在外想被認可,必須呈現能被接受的樣貌,而家是我們的保護牆,提供相對的安全感,所以能展現出較真實的一面
  • 當父母在外累積許多委屈、憤怒,而無處發洩時,孩子很容易成為出氣筒
→ 父母有時對我們生氣,不是因為他們不愛我們,而是他們沒控制好自己。
 
 
 

00:15:38 面對兒子的質疑,愛麗絲有何感受?

愛麗絲在給馬丁的信中寫道:「儘管46年來,我們做了最大的努力,顯然我們無法找出溝通的方法。在鴻溝加深前,讓我們像發現無法溝通的大人般,此刻就分道揚鑣吧!」
 
紀錄片中,媽媽的聲音在馬丁耳邊迴盪:「很遺憾你變得和你父親一樣,成為折磨我的人;我看出你現在多殘破,你的仇恨,你無法掩飾破敗的人生;一再加諸於我的暴行,失落的母性,潛藏巨大仇恨,你這般操弄自己;你已成了他希望的模樣,折磨我的人,你的父親。」 
 


失落~面對無法掌控的人生

愛麗絲身為二戰受迫害的猶太裔,只能放棄自己的愛人,在馬丁爸爸的威逼利誘下嫁給他,而馬丁的出生,更讓她離不開這段窒息的關係。
 
  • 戰爭讓愛麗絲失去一切,內在壓抑著許多痛苦、恨意,進而將對生命的無奈、控訴,投射到馬丁身上
 

沮喪

愛麗絲曾向治療師表示,她知道自己對兒子不公平,內心感到內疚、自責。然而面對兒子時,她卻從未表達過歉意。
 
  • 愛麗絲對兒子懷有又愛又恨的情感,既無法好好相處,又不想繼續傷害他,只好說要分開,心底有種「我怎麼無法愛我的兒子」的沮喪
→ 如果對自己的傷不夠瞭解,很容易就會把傷放到別人身上。
 
儘管愛麗絲身為心理學家,沒能停止將傷害傳遞到兒子身上,但是如同馬丁到波蘭尋根,愛麗絲致力於研究兒童心理,其實也是試圖了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。
 
 
 

00:23:11 原生家庭裡的傷,只能「代代相傳」嗎?

馬丁在尋根之旅中,回憶起爸爸不讓他學波蘭語,所以每當父母用波蘭語溝通時,馬丁總感覺到被孤立。除此之外,馬丁也發現父母因戰爭留下許多創傷,卻沒有好好處理,以至於將傷「繼承」到他身上(代際傳遞)。

終於理解父母何以成為今天的模樣,馬丁:「當我回家(瑞士)時,我已經解開創傷的枷鎖,得到內心的自由。」
 
凱宇的母親當初帶著兩個小孩,改嫁給他的父親,而凱宇又是兩人晚年才迎來的孩子,所以凱宇跟父母、手足間的年齡差距很大,很多事往往都是最後一個才知道,從小就感覺自己像是家裡的局外人。不僅如此,爸爸對凱宇特別嚴格,讓他經常在不明所以的情況下被責罰,內心因此留下了傷痕。

直到後來父親癌末,凱宇趁著陪伴爸爸的時間,詢問了他的生命故事。凱宇才終於明白父親不公平的對待,都是其來有自:父親身為大陸老兵,年輕時經歷戰爭的顛沛流離,好不容易晚年得子,為了不讓人認為自己偏愛親生孩子,所以才會對凱宇特別嚴厲。

凱宇認為有機會重新理解父親,是一件幸運的事,這讓他瞭解自己的傷是從何而來,也改善了與父親的關係,甚至在父親生命的最後幾日,能即時表達對他的愛與感謝。
 
 
 

00:35:02 理解~通往療癒童年創傷之路

回想童年時期,我們總會忍不住想起父母不夠好的對待,經常糾結於感到不公平、痛苦,或試圖與他們和解。
 

從理解父母的生命經歷出發,就有機會了解:

  1. 當年受到的不合理對待,並非因為我們做錯什麼,而是父母「沒能力」好好處理他們心裡的傷,於是做出自己無法控制的行動
  2. 能夠區辨哪些問題是我們的,哪些是父母應該承擔的。
  3. 我們是怎樣的人,會因為受到哪些對待,而產生什麼情緒。
  4. 如果曾受到家暴或嚴厲的處罰,不需要原諒父母,而是要體諒當時無辜、無助的自己;如果曾被忽視,也無需討好父母,而是要知道自己本就值得被愛。
  5. 父母有其限制,無法滿足我們所有渴望,但是我們已經長大,有能力滿足自己的需求。
→ 瞭解自己的根源,不是要跟傷害我們的人和解,而是為了療癒自己的傷,明白如何更公平地對待自己。
 
 
 

00:39:41 重新閱讀自己的故事,活出生命的完整

你或許認為,離開原生家庭就能重獲新生,但當你發現內心仍有如影隨形的恐懼、焦慮和自我懷疑,或是有些經歷和場景,在生命中一再重現時,才會意識到自己將童年受到的扭曲對待,帶入了人生的不同階段,並被許多「不得不」所束縛(如:努力、優秀、成功、正確)。
 
因此還原自己的成長歷程,瞭解原生家庭為我們的人生帶來什麼影響,以及理解照顧者過去為何會這樣對待我們,能幫助我們穿越對童年創傷的糾結,以更公平的方式對待自己。
 
 

線上課程~《回家》溫暖上線

回憶成長經驗,或許會讓你再度經驗傷痛,但是在線上課程《回家》裡,玉婷心理師將以最溫柔的語言,陪伴你爬梳來時路,朝自我完成的道路前進~
 
《回家》自即日起到8月26號晚上9點,享有$2199的超早鳥優惠,歡迎你至官網免費收聽課程第一講,並在優惠截止前加入課程,與我們一起學習、一起成長!
 
【線上課程】《回家》~深度自我療癒,學會愛與被愛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20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youtu.be/tgnosG_fQRM
 
 
下載【啟點文化APP】體驗最新功能「學習計畫」,用最適合自己的步調,每天進步一點點!
下載點:AndroidiOS

※ 已下載用戶請更新至最新版本。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