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現在很痛苦,為什麼不能趕快告訴我怎麼辦?靠近潛意識的捷徑?|【心理躲貓貓#2】
00:00:00 心理動力治療為何很花時間?
-
諮商其實違反人「趨樂避苦」的天性(了解自己的過程會痛苦),但背後有自我了解的渴望
-
面對痛苦時,期待自己「快點」好起來,背後可能是想逃避、遠離、移除它,反而會給自己壓力,變得「快不起來,又慢不下來」
→ 理解痛苦,痛苦才能真正被移除、變成養分。
00:06:49 看見「提前諮商時間」背後的心理動力
個案A和玉婷固定約在週三諮商(舉例),希望緩解「凡事自我要求做到最好」的情況。後來A卻常常以工作為由,把諮商時間往前調到週二,甚至是週一。
為什麼每次都是提前諮商時 間,而不是往後延?
-
可能與A的完美主義有關,因為諮商裡沒有其他競爭者,所以變成和自己比較(諮商後會有新發現、收穫,A喜歡自己變好的感覺,因此在時間上追求更快獲得進步,比昨天的自己更好)
-
諮商時間固定,才能比較、確認A把諮商時間提前,不只是因應外在事件,做出不得以的調整,可能還有內在競爭的心理需求
讓「快」從無意識變成有意識
-
在諮商中發現自己的競爭議題,也會開始在日常生活中,看見自己下意識地重複自我競爭的反應,需要回頭思考「快」背後的心理動力為何
例:為自己爭取時間,想變得更好;很快把事情做完,代表自己能力很強;不敢讓人知道自己討厭去做某事,所以想趕快完成。
-
心理分析是為了讓「快」,變成你所能意識到的反應,當控制權回到自己身上,也才有機會欣賞它,變成「該慢的時候可以慢,想快的時候快得起來」
00:17:16 為何生活中需要穩定性的空間/時間?
嘉玲在往返諮商室的固定路線上,不用花太多力氣回應外在變動(如:找路線、停車位),所以會開始思考要跟心理師談什麼,或是諮商後的收穫。
為了見心理師,嘉玲每週都會排開固定時段,前後不安排行程,留一段自我照顧的時間。漸漸地,固定時間諮商產生了漣漪效應,其他日子嘉玲也不再總是排滿事情。
為了見心理師,嘉玲每週都會排開固定時段,前後不安排行程,留一段自我照顧的時間。漸漸地,固定時間諮商產生了漣漪效應,其他日子嘉玲也不再總是排滿事情。
-
穩定的時空架構,能夠幫助我們靜心思考、自我陪伴,建立起自信、安全感,用相對平靜的方式接觸世界
面對痛苦,慢慢來比較快
每個人投資在自我認識上的時間、金錢不同,無論是尋求長期諮商、運動,或是閱讀,只要能夠在生活中,持續且重複地自我覺察、反思,都是自我認識很好的入口。
00:31:23 工商時間~啟點週年慶
啟點11週年慶~即日起到10月17號,加入啟點線上學苑,一門課程95折,兩門88折,三門 (含以上)全部79折~把握機會,一齊學習!(每張訂單獨立計算,折扣無法累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