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秒暴怒背後都有傷,認識「情結」,就能理解藏在憤怒下的「需要」?|【心理敲敲門#282】
00:01:11 無心的一句話,為何會讓對方大走心?
怡璇是單眼皮且眼皮偏厚,畫眼線時常常容易暈開。某天,她看到嘉玲桌上放了一支新的眼線筆,順口問了一句:「你眼線筆用完啦?」嘉玲隨口回:「你現在畫眼線,有記得把眼皮撐開嗎?」沒想到怡璇突然暴怒,回嗆:「有啦!妳很機車耶!」
-
當潛意識被勾動時,聽到再怎麼中性的一句話,都可能覺得被刺傷
例:嘉玲想表達關心,怡璇卻投射他在「諷刺」自己。
什麼是「投射」?
投射就像是按摩的時候,你的身體已累積太多疲勞與酸痛,按摩師只是輕碰一下,你就痛到不行,你卻誤認為是按摩師的問題。
-
內在有尚未處理的議題,可能是你渴望卻又不敢承認的東西,或是你無法接受的部分,被你推到他人身上
-
幾乎每天都會發生,只是被藏得太深,或是會改變表現的型態,讓人難以自覺
-
對某件事的情緒反應「不合比例的大」,或特別執著於改變、去除或介入它
→ 重要的是當你身上有「氣結」時,能否看見自己發生什麼事了?好好照顧自己的狀態,而非將責任全數推給別人。
00:08:30 讓怡璇一秒暴怒的「單眼皮情結」從何而來?
怡璇的父母總覺得她的一雙單眼皮很「可惜」,爸爸甚至說過:「還好你白,一白遮三醜」,讓她從小就覺得雙眼皮才是好看的。加上妹妹天生就是雙眼皮,這讓她的心理更加不平衡。
↓
過去有什麼需求沒被滿足,在心裡留下傷?
怡璇渴望被喜歡、被肯定、被認同的需求未曾被好好回應,所以當雙眼皮的嘉玲無心的一句話,觸及她的「單眼皮情結」,內心下意識便產生這些運作:
-
自卑感作祟,不只認為化妝技巧被質疑,深層的容貌焦慮也被挑起
-
認為嘉玲話中有話,隱含「我有雙眼皮,你沒有」的諷刺,因此感到生氣
-
生氣父母親為何要否定自己的容貌
無意間觸及別人的情結,可以怎麼做?
-
如果對方是與你關係親近的人,卻因無心的一句話出現強烈反應時,不妨試著關心是不是自己觸碰到對方過去的傷?
-
請理解無論對方在意的事,對你來說有多麼容易轉念,在他的議題尚未被處理前,都不一定能聽進安慰的話
00:13:47 你的能力,或許是從傷裡長出來的~嘉玲的「認路情結」
嘉玲很擅長認路,只要走過一遍,她就能大致掌握方位,因此每當遇到「路癡」,她總會感到匪夷所思,不禁出現「不會認路,你怎麼還能長這麼大?」的心聲,特別容易失去耐性。
-
沒有投射的地方,就不會有強烈的情緒波動,如同身體沒有「氣結」的部位,被按摩師再怎麼按都不會覺得痛
嘉玲過去一直認為自己對「認路能力」較真是合理的,像是主張不會認路的話,只要停電或斷網,就會不知道該怎麼走。然而直到她回想起小時候,媽媽在她三歲時,就要求她獨自走到離家百公尺外的阿嬤家;小一搬家後,也被要求自己從三重走到蘆洲上學。她才驚覺,自己之所以可以比別人更快記住路,是因為她從小就很害怕走丟,為了「生存」,她早已習慣在每個路口快速掃描環境、記下地標。
長大後,只要身邊的人不會認路,就會再次引發嘉玲的「生存焦慮」,連帶把從小就得靠自己認路的那份疲憊,以及希望有人可以依靠的渴望,都投射到對方身上,才會對對方發脾氣。
長大後,只要身邊的人不會認路,就會再次引發嘉玲的「生存焦慮」,連帶把從小就得靠自己認路的那份疲憊,以及希望有人可以依靠的渴望,都投射到對方身上,才會對對方發脾氣。
-
在情結尚未被認出來前,都很難意識到其中有自身未解的議題
如今嘉玲明白,自己對認路的高要求,其實與過往的創傷有關;而那些不擅長認路的人,或許正是因為從沒經歷過這種生存焦慮,才不需要特別留心。現在開車上路,嘉玲依然會事前記憶好路線、同時開兩個導航,但她明白這些是自己的需求與標準,同時也鬆綁對別人的要求,並進而回頭處理,過去被逼著會認路的痛苦。
延伸學習:線上課程《回家》~彈性運用從傷長出來的能力,活出人生的自在
00:25:48 收回投射,才是真正的自由~線上課程《深度自我覺察》
嘉玲老師的全新線上課程《深度自我覺察》,將一步步帶你辨識常見情結,認出內在陰影,不再被沒來由的情緒牽著走。當你從心/重新認識自己,不只能獲得自我成長,也有助於改善人際關係!
《深度自我覺察》將於7 月 14 日凌晨準時上架,早鳥價 $2599 等你加入~現在就先到官網免費試聽第一講,開啟你的內在覺察之路!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23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23
※ 已下載用戶請更新至最新版本。
相關影音
為什麼關係從「投射」走向「收回投射」,讓你遇真愛?|【心理敲敲門#254】
你努力滿足伴侶,卻只換來失落與疲憊嗎?也許不是愛消失了,而是是時候收回投射,學會與彼此的不完美共處,安放自己的失望,珍視對方的真心實意 這集《心理敲敲門》探討「投射與收回投射」對親密關係的影響。許多人在關係中,習慣透過滿足伴侶需求來維繫親密,卻逐漸感到壓抑與疲憊,甚至導致外遇。原因在於:當我們把內在未消化的情緒與需求投射到對方身上,期待對方填補一切,就會陷入不斷失望。節目提醒:關係要長久,不是避免衝突,而是學會面對失落,把功課收回來。透過理解「浪漫/被關心/陪伴」對自己的深層意義,承認伴侶再努力也不可能完全滿足自己,才能讓親密與獨立並存。愛的第三階段,就是在看見對方有限之後,仍能選擇攜手同行,這份愛才會更加真實而深刻。
2024-12-21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