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就是這樣,你不會改~決定命運的「投射性認同」|【心理躲貓貓#8】
※ 本文於2025年8月更新。
00:00:00 投射性認同~明明想被愛,卻讓愛遠離?
心理師是不是有讀心術?
-
心理師能從個案透露的訊息中,了解個人的行為軌跡、生活慣性、可能的議題
例:個案一直覺得生活沉悶,其實是因為他的性格安穩,喜歡可預測性高的環境,以至於經常選擇相對封閉、少變動的工作。
什麼是投射性認同?
在實際的人際互動中,你因為投射他人而做出某個行為時,會預期對方會做出什麼事情,當對方被你的表現所影響,會如你預期地表現出你假設的行為,讓你「自驗預言」。
例:在求學過程中被排擠,導致A出社會後,依然覺得別人討厭自己(投射)。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,A總是下意識與人保持距離。當別人看到他不太理人,會認為A不想靠近自己,於是不再主動表達關心、漸漸遠離(投射性認同),A也就更確信別人討厭自己(自驗預言)。
例:B打給伴侶,對方剛好在忙、沒接到電話。接到回電後,B劈頭就問:「你是不是覺得我很煩?」,伴侶試圖解釋,卻因為B早已假定對方覺得他很煩(投射),所以怎麼安撫都沒用。本就因工作忙碌而心煩的伴侶,最終不耐煩地說:「對,你真的很煩」(投射性認同),讓B收到伴侶的回應後,認定對方真的這樣想(自驗預言)。
→ 投射可能影響人與人的關係,演變成「投射性認同」。
※ 投射:把自己的感覺,放到別人身上。
00:11:03 生活裡的「投射性認同」
電影《奧 本海默》
原子能委員會主席史特勞斯(Strauss)帶著奧本海默(Oppenheimer)參觀他的研究中心,並巧遇愛因斯坦(Einstein)。史特勞斯看見奧本海默與愛因斯坦私下談話,以為奧本海默在挑撥離間,將對自己造成威脅(投射),因此決定藉機在公聽會上,誣陷奧本海默親共、通敵。
然而,當時奧本海默與愛因斯坦,只是在討論原子彈對世界造成的變化,所以此舉並沒有對奧本海默造成負面影響,反倒是史特勞斯名譽掃地(自驗預言)。
然而,當時奧本海默與愛因斯坦,只是在討論原子彈對世界造成的變化,所以此舉並沒有對奧本海默造成負面影響,反倒是史特勞斯名譽掃地(自驗預言)。
-
解讀別人的行為時,就會產生投射,因此做出反應前,需要先思考自己的設想是否為真,並與對方核對,否則容易「自驗預言」
網路影片《山道猴子》
愛重機的男主角被第一任女友劈腿後,就認為女人都會傷害他,所以每當第二任女友跟異性互動時,他都會質疑對方背叛他(投射)。最終,第二任女友受不了被懷疑的痛苦,只好與男主角分手,男主角內在的不安造成這樣的結果,讓他「驗證」了自己的想法。
→ 命運是我們自己造成的,不要花力氣責怪別人。
真是慣老闆,還是你的投射?
C認為權威者都是壞人,所以很討厭跟上司互動,也不想成為有權力的人,潛意識中避免學習管理、領導,給人一種對工作不投入、沒有企圖心的感覺。如果主管提拔別人,C會感覺被忽略;如果主管給C機會,又會被他解讀為「壓迫」,因此主管無論怎麼做,都符合C對職場的想像:覺得自己總遇到「慣老闆」。
00:19:30 如何跳脫「投射性認同」?
個案D曾被同學孤立,每當回答老師的問題時,總感覺大家在嘲笑自己,因此變得不喜歡與人互動。出社會後,他發現只要自己一出現,同事們好像就會停止話題,讓他回想起過去被孤立的經驗。
諮商時,D總是仔細確認心理師說的每句話,傳達出強烈的不安全感,擔心心理師會跟其他人一樣,不把他的話當一回事。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後,D才能鼓起勇氣表達內心的害怕,也感受到心理師真的想聽自己說話。回到工作環境裡,他試著跟一位比較和善的同事說話,發現同事沒有拒絕自己。
與人互動時,D可能還是會害怕、擔憂,但是當「沒人想聽我說話」的念頭再次出現時,D能幫自己釐清這並非事實,並為自己累積更多互動的經驗,開創生命的可能性。
諮商時,D總是仔細確認心理師說的每句話,傳達出強烈的不安全感,擔心心理師會跟其他人一樣,不把他的話當一回事。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後,D才能鼓起勇氣表達內心的害怕,也感受到心理師真的想聽自己說話。回到工作環境裡,他試著跟一位比較和善的同事說話,發現同事沒有拒絕自己。
與人互動時,D可能還是會害怕、擔憂,但是當「沒人想聽我說話」的念頭再次出現時,D能幫自己釐清這並非事實,並為自己累積更多互動的經驗,開創生命的可能性。
→ 「投射」會在潛意識中自動發生,並且衍生出許多想像,進而導致「投射性認同」。
如果在心理狀態比較安穩的時候,可以跟信任的人聊聊,能幫助自己貼近現實狀態。
00:27:10 打破「投射性認同」,從創造小改變開始
嘉玲三十幾歲時,對年長自己二十歲左右、擁有臺灣口音的男性,會下意識地迴避、討厭,認為這個世代的男性很難溝通、不會聽別人說話。後來房子需要裝潢,師傅們剛好是這個類型的人,為了讓裝潢順利,嘉玲還是試著與他們互動,結果嘉玲每次問師傅們問題,他們都會好好回答,也很樂意幫忙,打破她過去的想像。
嘉玲發現自己對這群男性的投射,來自自己的父親。嘉玲過去投射爸爸是難搞的人,對自己有敵意,所以總是和他針鋒相對,彼此產生「投射性認同」的循環。在嘉玲改變對這類型男性的認知後,回頭改善對爸爸的態度,她願意先聽爸爸說話、不急著認定他在否定自己、不急於反駁,當爸爸有機會慢慢把話講完,嘉玲也才聽見他話裡的關心。
嘉玲發現自己對這群男性的投射,來自自己的父親。嘉玲過去投射爸爸是難搞的人,對自己有敵意,所以總是和他針鋒相對,彼此產生「投射性認同」的循環。在嘉玲改變對這類型男性的認知後,回頭改善對爸爸的態度,她願意先聽爸爸說話、不急著認定他在否定自己、不急於反駁,當爸爸有機會慢慢把話講完,嘉玲也才聽見他話裡的關心。
-
如果對生命不滿意,需要先停下來檢查自己的內在投射,試著做出不同反應、創造新的經驗,就有機會打破「投射性認同」的循環
→ 對世界深信不疑的看法,最終會變成我們的真實。但做出改變是需要醞釀的,尊重內心的感覺,允許自己不用一次就完全改變,在還有許多擔心的時候,可以多和讓自己安心的人相處,累積更多好的感覺、成功經驗,就有機會讓關係變得不一樣。
00:37:23 工商時間~《我想跟你好好說》
想與人建立深度關係,卻不知道怎麼傳遞心意,凱宇老師的線上課程《我想跟你好好說》,以二十四節氣做為比喻,教你如何善意表達,在關係的不同階段,建立彼此的安全感~
即日起至2024年1月18號,加入課程享有超早鳥優惠價$2024,陪伴你清楚表達想法,擁有美好關係~?
【線上課程】《我想跟你好好說》~表達你的在乎,建立深度關係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18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youtu.be/Nknl0sRvp4U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18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youtu.be/Nknl0sRvp4U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2025嘉玲老師全新線上課程~《深度自我覺察》
你總覺得孩子討厭你、主管針對你、伴侶嫌你煩,其實事實可能跟他們怎麼想一點都沒關係,而是你早就預設了答案——正是因為你越害怕在人際關係中受傷,就越容易下意識先把人推得遠遠的,最後你便自我驗證了內心深處的恐懼……
嘉玲老師2025年最新線上課程《深度自我覺察》帶你看見那些你以為的「直覺」,有什麼潛意識在作祟,學著在關係裡做出不一樣的回應,讓你不再反覆上演相同的劇本~
嘉玲老師2025年最新線上課程《深度自我覺察》帶你看見那些你以為的「直覺」,有什麼潛意識在作祟,學著在關係裡做出不一樣的回應,讓你不再反覆上演相同的劇本~
即日起到 8 月 19 日晚上 9 點,《深度自我覺察》皆享有超早鳥優惠 $2599(原價$6888)。現在加入,讓你和關係都有重新開始的機會~
【線上課程】《深度自我覺察》~打開情結、照亮陰影、看見潛意識
課程連結&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23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