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下優勢,才會讓你活得更「完整」|【一天聽一點#1665】
00:00:00 什麼是「真正的自己」?
※ 書籍《中年之路》,從榮格心理學的角度,談人進入中年時,可能會遇到的困境跟痛苦。
《中年之路》:「我們受的訓練越多,在那項訓練上就會越成功,我們的視野與人格也會變得越狹隘。」
-
越專業,越容易只用自己的專業看世界,或拿掉專業,就不知道怎麼說話跟思考
彥廷因為過去經歷跟專業訓練,特別擅長理性思考、邏輯論證,文章內容都有很強的論述性,透過理論、研究支撐要表達的觀點,盡可能言之有理、言之有據。但這樣的思考跟寫作習慣,卻沒辦法感動人,甚至會給人距離感。
加入啟點一段時間後,彥廷開始進行「相反邊的修練」,練習不這麼理性、不依賴理論跟研究寫腳本,多說一點自己的故事。
加入啟點一段時間後,彥廷開始進行「相反邊的修練」,練習不這麼理性、不依賴理論跟研究寫腳本,多說一點自己的故事。
什麼是「真正的自己」?
-
每個人都一定有理性和感性的一面,只是過去的生命經驗,可能會讓我們只習慣用一種面貌面對世界
-
練習讓相反邊的自己出場,一開始會不習慣、彆扭、不自在,此時不需要批判,而是要接納這是自己的一部分
→ 當你可以讓不同面向的自己,有選擇地在生活跟工作裡都自在、自然地出場,才算活出「完整的自己」。
00:04:35 彥廷「相反邊的修煉」
修練相反邊的過程中,彥廷除了寫作能力的提升,也更有辦法開始靠近真實的自己,並且對爸爸有了不一樣的看見:
某天晚上,彥廷在臉書搜尋爸爸的名字,雖然他們是好友,但彥廷從沒進到爸爸的頁面看過,沒想到點開後看到的第一則貼文,竟然是轉發彥廷的文章;甚至往下滑才發現,爸爸已經這樣轉發他的文章2、3年,他卻從來不知道。彥廷不自覺地流下眼淚,才意識到爸爸一直在用他的方式,默默的關心他、愛他。
如果沒有練習相反邊、讓感性的自己出場,彥廷可能就看不到爸爸的另一面;就算看到了,可能也不懂爸爸背後的用意。
如果沒有練習相反邊、讓感性的自己出場,彥廷可能就看不到爸爸的另一面;就算看到了,可能也不懂爸爸背後的用意。
-
《中年之路》:「一開始,人在使用較不適應的心理歷程時會感覺彆扭,但最終心靈會以更堅定的健康感來回應我們。」
-
榮格:「你不需要完美,你需要活的完整。」
課程推薦:《好好在一起》
「擁抱自己的陰影」是在邀請你,面對你不喜歡、討厭、想要丟出去的感覺,這過程可能會很辛苦,但如果願意承認並且接納自己的陰影,反而能幫助自己靠近你在乎的人。
9月18日前加入線上課程《好好在一起》,享有優惠價$3517,讓嘉玲老師陪伴你,更靠近真實的自己吧!
【線上課程】《好好在一起》~找回親密享受獨立,在關係裡自由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12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youtu.be/mZ06h9ncLH4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12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youtu.be/mZ06h9ncLH4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