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別企畫~你喜歡的食物裡,藏著你被愛過的體驗feat.李玉婷心理師|【一天聽一點#1651】
00:00:59 什麼是「成熟」?
-
面對事情的時候,能夠用清楚的邏輯去思考、分析,不會衝動行事,而是先充分了解,每個選項會為自己帶來什麼收穫與失去,然後不勉強的狀態下,為自己真實的渴望做出決定
-
一個成熟的人,可以為自己做決定,享受願望達成的滿足感,也可以平靜地接受必然的失去
00:02:40 你最喜歡的食物,是你對家最深的想念
離開原生家庭後,學員開始學習獨立生活。某次英文課時,老師問他最喜歡什麼食物,他毫不猶豫地說「牛排」,那是他離家前最喜歡的食物。離家後,學員都是外食生活,但真正吃牛排的次數卻少於5次。
回憶兒時記憶時,學員想起一段非常喜歡的時光,是爸爸下班後,爸媽各騎一台摩托車,載著他跟弟弟一起去夜市吃牛排,儘管可能是組合肉,那仍是他吃過最美味的牛排。
回憶兒時記憶時,學員想起一段非常喜歡的時光,是爸爸下班後,爸媽各騎一台摩托車,載著他跟弟弟一起去夜市吃牛排,儘管可能是組合肉,那仍是他吃過最美味的牛排。
→ 牛排成為學員心裡對家的想念,是外地生活的遊子與家的連結,無論到哪裡,這樣的連結都會留在他的潛意識裡,是溫暖的想念。
-
「吃飯」佔據我們跟家人相處很大部份的時間,很多聚會與相處,都跟吃飯離不開關係
-
「吃」讓人聯想到「滿足」的感覺,是我們從出生開始,最需要被滿足的需求,所以是很原始的慾望
→ 注意自己喜歡吃什麼東西?喜歡怎麼吃?跟誰吃會更開心?可以指引你更進一步地,思考對自己的認識。如果可以更細膩地分析下去,則會更清楚知道自己內在的渴望是什麼,讓你在面臨一些選擇的時候,做出更適合自己的決定。
00:05:43 「想念」,讓我們成為更成熟的人
個案為了嚴重的母女衝突前來諮商,她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,沒有辦法跟同住的媽媽說話,雖然她表面上看起來不在乎,事實上這樣的關係卻讓她非常痛苦,但又沒辦法改變現況,所以尋求心理師的協助。
在大多數的時間裡,個案總是埋怨媽媽重男輕女,有時講著講著,她也會很厭煩,為何自己繞不出這個議題,反過來責備自己。
突然,個案在某次諮商時談起一個回憶:媽媽偶爾會在週五下班後,帶著她和哥哥一起到麵攤吃麵,那時媽媽總會為她多加點一顆滷蛋。個案說完後沈默非常久,再次開口說話時,她說:「我每次都會為了那顆滷蛋開心好久,難怪我現在一不開心,就想要跑去吃碗加滷蛋的陽春麵。」
在大多數的時間裡,個案總是埋怨媽媽重男輕女,有時講著講著,她也會很厭煩,為何自己繞不出這個議題,反過來責備自己。
突然,個案在某次諮商時談起一個回憶:媽媽偶爾會在週五下班後,帶著她和哥哥一起到麵攤吃麵,那時媽媽總會為她多加點一顆滷蛋。個案說完後沈默非常久,再次開口說話時,她說:「我每次都會為了那顆滷蛋開心好久,難怪我現在一不開心,就想要跑去吃碗加滷蛋的陽春麵。」
→ 滷蛋,意味著媽媽知道個案的喜好,表示她是有被媽媽注意到的,且只點給她,代表這是一份專屬於她的愛。
-
美好的回憶一直都在心裡,只是在委屈能夠被好好承接之前,無法用「如實感受被愛」的角度看待這份回憶
「想念」,讓我們成為更成熟的人
-
記得≠想念,並非用習慣的、或已經知道的角度,去「記得」發生過的記憶,而是「了解自己內在真實的渴望後,再同時想念那些好與壞的記憶」
當個案第一次能夠用「被愛」的角度,回想跟媽媽的相處,她發現自己對媽媽更深層的生氣,不是因為媽媽偏愛哥哥,而是她在潛意識裡,覺得「媽媽明明知道怎麼做會讓我開心,怎麼不每件事情都做到」,這是孩子對媽媽全能、完美的期待,但已是成人的她,能夠意識到媽媽真的做不到那樣完美,於是她開始能夠鬆動,跟媽媽的相處方式和標準,並放心說出對媽媽的期待,而媽媽也會因為比較能夠給予回應,母女關係開始有了緩解。
《回家》~深度自我療癒,學會愛與被愛
即日起至8月26日晚上9點,加入線上課程《回家》即享早鳥優惠$2199元~李玉婷心理師(【心理躲貓貓】主講者)將在課程中,用大量案例幫助你,了解如何拓展自己的思考角度,並且理解「想念」的方法可以如何使用!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