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明想「做自己」,卻忍不住「討好」,你究竟在怕什麼?|第2季|【心理躲貓貓#18】

做一個友善的人,得拋棄內心真實想法嗎? [00:01:30]

盲點一:以為「做自己」等於會發生衝突

盲點二:以為給人情緒價值,等於要順著對方的毛摸

 


案例解析

小喜和小悅是大學田徑隊的學姊妹,曾一起代表台灣出國比賽,感情一直很好。小悅一直很感謝小喜的照顧,也始終對學姊充滿尊敬。

畢業後,學姊小喜先結婚,對方是位工程師,兩人有共識不生小孩,過著簡單安穩的生活;小悅則專注於工作,選擇單身。雖然各自有不同的生活步調,但兩人仍保持聯繫,偶爾見面相聚。
 
小喜結婚兩年後,與先生的關係出現裂痕。先生似乎更愛打電動、和電玩同好聚會,而不是陪她。情緒累積下,小喜開始更頻繁地約小悅吃飯,吐苦水、抱怨老公。

小悅雖然願意傾聽,心裡卻漸漸感到負擔。面對學姊的邀約,她不太好意思拒絕,但每次聽對方抱怨老公時,心裡也常冒出一些沒說出口的想法。
 
有一次,小喜和先生大吵一架。起因是先生準備跟朋友出國看電競比賽,而且希望小喜不要跟,讓她覺得被排除在外。心情低落的小喜,立刻找小悅陪她吃飯。

小喜:「你知道我老公有多誇張,他居然要跟朋友組團去澳洲看電競比賽,把我一個人留在家,真的快把我氣死了!」
小悅:「天啊!他怎麼可以這樣,太過份了!」

(OS:Oh my god,又是打電動,我聽八次了……)

小喜:「對呀,他一點都沒想到我,還說是他給我五天假,讓我好好放鬆」
小悅:「唉呀~其實他說的也對,不如我們來約田徑隊聚餐吧,大家也很久沒見了!」

(OS:該不會這五天都要找我吃飯吧……不行,我要分散壓力!)

小喜:「還是姊妹懂我,我真的受不了他了。我講話他都只回嗯、喔,完全沒把我當一回事!」
小悅:「天啊,他怎麼可以這樣對你,你是他老婆欸!」

(OS:你每次都講這幾句,我都會背了……)
 
小喜:「你知道嗎?我昨天下班煮飯,他還在那邊打遊戲,然後我叫他來吃飯,他居然說『你自己先吃』?這樣我幹嘛結婚啦!」
小悅:「太扯了啦,他完全對你不用心耶!」

(OS:還是你們乾脆分開會不會比較快?)

小喜:「我真的覺得我嫁錯人了,如果當初聽我爸媽的就不會這樣了。」
小悅:「不要這樣想啦~也許他只是工作壓力太大,需要找出口?」

(OS:你說的台詞都一樣,我的回應也只是在重播……)

小喜:「我朋友都說我對他太好、把他慣壞了,你覺得呢?」
小悅:「也許你真的太善良、對他太體貼了。」

(OS:其實我沒力氣聽你抱怨了,我只想吃完飯回家躺平。)

小喜:「如果我當初單身就好了,像你這樣多自由。」
小悅:「唉呀,單身也有單身的孤單啦。」

(OS:求求你不要把我拉進你婚姻的情緒旋渦了……)

小喜:「你知道嗎?昨天我在沙發哭了一個小時,他居然一邊打電動,一邊問我『怎麼又哭了』!」
小悅:「吼!你都哭了還這樣?他也太無感、太木頭了吧!」

(OS:還是我應該建議你去看婚姻諮商?我不是你們情緒的垃圾桶啊……)
 
 
 

表面上好來好去、內心卻OS不斷,到底怎麼了? [00:06:59]

討好是為了「討愛」,還是「害怕被討厭」?

小悅處處哄著小喜,可能是一種「生存策略」(與成長背景有關),感覺不安全、沒有靠山:

  • 擔心對方以後不會為自己伸出援手,或讓自己在人際上被排擠
  • 擔心反過來表達自己的需求(想休息),會變成對方的負擔,甚至離開自己
 


小悅是個雙面人嗎?

  • 小悅的分裂是在於「安全感」之上:她對小喜關心是真的,只不過心理能量有限,又不好意思在小喜受傷的時候,坦白自己累了,所以內心的煩躁感亦是真實的
  • 每個人在關係裡多少都會想要被關心、安慰,如果一方總是當傾聽者,不停討好對方而無法做自己,長久下來會感覺很辛苦,甚至可能開始討厭對方、痛恨彼此的關係
→ 在給予關心之前,要先檢視自己是否仍有餘裕?如果已經很累了,就先回頭照顧自己,等狀態比較好的時候再赴會就好,不要勉強自己。
 
 
 

如何區分自己是在焦慮討好,還是真心想對他好? [00:13:12]

  • 每個人內心都有自己的權威,容易進入到「學生」的位置,把對方放得比較大、把自己放得比較小,擔心表達自己的需要會冒犯到對方
  • 無論是跟誰互動,背後如果是由害怕在推動,代表背後曾經發生過不好的後果
例:你過去講出真心話的時候,曾遭受權威者的處罰或是被朋友疏離,所以在人際互動中變得格外討好,以保有安全感。

→ 為了迎合對方而做了很多努力,卻忘了問自己到底喜不喜歡做這些。
 
延伸學習:線上課程《回家》陪你探索成長過程,理解「討好」為何成為你的本能?
 


你能否辨識自己是在「給」,還是在「討」?

小悅的關心雖然是出於真心善意,但是多少受到過往發生的事所影響(目前未可知),擔心講真話會發生不好的事,所以內心帶著焦慮,才會覺得只能說一些討好小喜的話。
 
  • 給予:給關懷、給注意、給陪伴、給情緒價值
  • 索討:討安全感,希望對方不會因為自己說真話而生氣,依然把自己當好姐妹
→ 如果你關心對方,讓他得到安慰之後,你也獲得滿足感、沒有負擔感,這就是一段完整的經驗,而這份關心便是純粹的付出。
 
 
所幸小悅其實有很好的「自我覺察能力」,在與小喜對話當下,就覺知到自己內心有兩種聲音。她便可以從這個基礎開始繼續深入探索,看看到自己的付出是否有討好的成分存在?
 
  • 如果當下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,回家卻感覺「心很累」,可以靜下來聽聽自己有好多沒說出口的話、不舒服的感受累積在心裡?是否有機會讓對方也來安慰你?
→ 我們可以中性的看待「討好」行為,只需要關注自己這麼做是出於焦慮,還是出於善意的關心?能否在「保護自己」、「維繫關係」與「做自己」之間取得平衡?
 
 

討好你,是因為怕被你討厭;一直討好你,卻讓我開始討厭自己。

→ 一段好的關係,得先注意自己,才有辦法跟對方交流。因為當你越能真誠的表露喜好跟需求,對方也會越知道如何與你互動。
 
 
 

善解人意是因為受過傷~該如何學會關照自己? [00:21:24]

1. 注意自己內心的想法與感受

  • 我喜歡眼前的這個人嗎?
  • 我還想跟這個人繼續當朋友嗎?
  • 我想讓他喜歡的是這個無聲的我,還是有各種聲音的我?
 

2. 注意自己「已經長大」了

  • 回想曾在成長過程中發生過什麼事,讓自己變成現在的樣子
  • 告訴自己「我已經不再是過去的自己,已經擁有很多能力,也運用得很好」
  • 試著把主導權拿回來,成為「能力的主人」,可以決定何時要照顧對方和自己,不再下意識回應對方的需求
 
 
 

看見家、看見自己~線上課程《回家》 [00:23:18]

線上課程《回家》~深度自我療癒,學會愛與被愛
 
對許多人來說,和父母的關係總是充滿愛與傷。一次次的爭吵、冷漠,讓你與家漸漸產生隔閡,但總有些過不去的地方,讓你不敢提起,卻也難以放下。
 
李玉婷心理師主講的線上課程《回家》陪你溫柔拆解這些愛恨糾結,帶你理解情感背後的渴望。當你能用更清晰的眼光看待父母與自己,就有機會鬆開舊傷、走出複製的循環,並在心裡為自己築起真正的家~
 
即日起到9 月 5 號,《回家》享有限時優惠 $2799,就趁現在趕快加入學習的行列吧~
 
【線上課程】《回家》~深度自我療癒,學會愛與被愛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20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youtu.be/tgnosG_fQRM

相關影音

如果愛不是為了「滿足需求」,到底為什麼要在一起?|第2季|【心理躲貓貓#20】

愛情往往是從交換開始的,但若長期抱持「我付出,你就該回應」的期待,便容易讓雙方都感到痛苦。為愛付出,到底怎麼從「應該」走向「我願意」? 在這集《心理躲貓貓》中,節目探討了愛情與婚姻裡的核心問題:「如果愛不是為了滿足需求,為什麼還要在一起?」關係往往從交換開始,但若長期停留在「我付出,你要回應」的模式,便容易演變成控制與失望。真正的愛,是能從「應該」走向「我願意」,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真心付出,即使對方不一定回報,也依然心甘情願。這樣的愛,讓人更自由、更安心,也讓伴侶間的連結超越了計算與比較。愛的忠誠,不是對他人的盲目承諾,而是先忠於自我需求,承擔自己的責任,才能帶來穩定而深刻的親密關係。

2025-09-12

心情不好就分手/離婚?「愛」不是一時感覺好,而是停止交換|第2季|【心理躲貓貓#19】

「我為你付出這麼多,你難道無法滿足我這一點小期望嗎?」──你對另一半是否有過這種生氣、失望的心聲?或許,你已在不知不覺間把愛當成了一種交換 這一集《心理躲貓貓》探討為什麼我們常把「心動」或「付出」誤認成「愛」。從吊橋實驗揭示,人會將緊張誤會為心動,到親密關係裡,許多人將愛等同於「交換」──你給我想要的,我才願意愛你。但這樣的認知讓付出變成控訴:「我為你這麼努力,你怎麼還不回應?」節目透過夫妻日常案例,提醒我們在抱怨對方忽略之前,先覺察自己是否帶著交換心態。真正的愛,是看見彼此的需求差異,並保有自願的空間──我願意為你做,不是為了換回什麼,而是因為愛本身值得。當愛超越了交易,關係才有機會走向真實與長久。

2025-09-05

伴侶關係「深化連結」又不受傷的關鍵能力?|【愛情診聊室#17】

原來吵架不一定傷感情!婚姻教皇高特曼提出的「5:1黃金法則」,提醒伴侶們只要一場爭執裡,願意用五個正向回應(點頭、同理、安撫等)去彌補一個負面反應潛藏的傷害,就能越吵越親密! 在《愛情診聊室》第17集裡,乙白老師帶大家認識「5:1黃金溝通法則」的實作方式——這項來自高特曼夫妻的經典研究指出,只要在爭吵中加入五個正向互動(如道歉、點頭、接觸、同理與肯定等),即使出現一個負面反應,也能讓關係回穩、甚至更緊密。節目中更透過真實伴侶案例,完整演練從情緒失控到逐步修復的過程,並提供實用話語模板,幫助伴侶在「紅線」與「黃線」的情緒邊緣中仍保有修補的空間。適合正在經營長期關係、或渴望更成熟溝通策略的你深度收聽。

2025-07-20

生命中的苦,終於被了解~「詮釋」改變你對自己的認識|【心理躲貓貓#9】

2024-01-14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