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愛不是為了「滿足需求」,到底為什麼要在一起?|第2季|【心理躲貓貓#20】

我已經爆炸了,為什麼另一半還是什麼話都不說? [00:01:18]

有對原本感情很好的夫妻,關係漸漸變得很緊張。某次,他們邀朋友到家裡聚會,太太一直忙進忙出張羅各種東西,中間有幾次,太太問先生某某東西在哪、某某朋友幾點鐘到,他都沒有回應。

等朋友都陸續抵達後,忙碌的太太已經緊繃到最極致,當她問先生早上買的飲料在哪裡,先生仍自顧自地跟朋友聊天時,太太一瞬間爆炸:「我問你什麼,你都不回答!我一大早就忙到現在,你一句感謝都沒有」,接著還大聲罵了幾句,而他的先生始終沒有回話。現場的氣氛尷尬到極點,直到有人出來緩頰……
 
前情提要:本集節目會分析先生的心理狀態,太太的部分敬請收聽【心理躲貓貓#19】
 


先生沉默不語,是用冷漠在懲罰太太嗎?

太太當著眾人的面大爆炸,先生其實承受了強烈壓力,所以他的沉默很可能是出於「自我保護」:
 
  • 覺得「再多說什麼也沒用」,不想引發更大的衝突
  • 他沒有選擇直接掉頭就走,或是當場跟太太吵起來,沉默是唯一還能讓他待在現場的方法
  • 一時之間不知道該怎麼回應,用沉默替自己撐出可以思考的空間
  • 可能因為過去多次挫敗經驗,對衝突感到疲憊,早已學會不說話比較容易跟安全
※ 無論任何性別,在面對衝突時都有可能用「沉默」作為保護自己的方式,不特別指涉男性。
 


先生的沉默雖然是為了自我保護,卻沒有意識到這也是一種「攻擊」:

長年下來,或許他早已習慣用沉默來對抗太太的期待跟要求,避免被控制。然而這份沉默,可能會讓太太接收到「我說什麼都不重要」的否定感,真切地帶給她被羞辱的痛苦,也才會忍不住暴怒。
 

先生需要好好思考,為何自己在關係裡很不舒服,卻沒有為自己說些什麼?會不會是在用「安靜」來嘲諷太太:「看吧,你發瘋的時候,我多冷靜」,成了把太太逼瘋的人?
 
→ 我們不知道別人怎麼想,但我們一定知道自己「可以怎麼想」。
 
理解先生內心真實的狀態,不是要幫他開脫,而是明白我們都可能受到潛意識的牽動,在自己還搞不清楚的狀態下就行動,讓衝突成為一次省思自己內在的機會。

→ 關係裡的兩個人都不是壞人,而是有著「自己的需要」的一般人。
 
 
 

再親密的關係,都是從交換開始的? [00:11:47]

愛裡面,其實存在「瘋狂的因子」

當我們很愛一個人,就會把注意力都放在他身上;受刺激時的反應,也會比一般關係還要更劇烈。但是如果關係裡還有愛,沒人想當瘋子,也不會想要逼瘋自己愛的人。

→ 花時間好好思考關係裡發生什麼事,是為了更快地貼近自己真實的需要。
 


親密關係是從交換開始,但不只停留在交換

  • 在一股腦兒投入感情之前,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,多少會想試探對方是不是個願意「互惠」的人(你付出,而對方有回應),藉此慢慢靠近與確認彼此心意
  • 這份付出,必須建立在你「有意願」的情況下,之後等收到對方的回應時,你們都能各自衡量這段關係要不要繼續下去
 

隨著人生階段的變化,交換的東西會改變,也可能因為換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失落,並且經驗到對方的有限。此時便值得好好思考:
 
  • 「我一定要換得到,才要繼續愛嗎?」
  • 「如果我要求對方一定要滿足我,或是要花好大的力氣,才能討到一個簡單的需要,那麼在這樣不斷逼迫自己跟對方的狀態下,我還想繼續待在這段關係裡嗎?」
 


怎樣才算「真感情」?

以友情為例,比如你幫朋友佔位子、他回請你喝咖啡,你們會在來來回回的互動中,打下友情的基礎。然而,當朋友遇到困難向你借錢,還參雜著「我以前為你做過什麼,你就應該回報」的心態,友情就容易變質成一種交換。

→ 經得起考驗的真友誼,重要的其實不是那杯咖啡或借出去的錢,而是雙方長期累積下來的情感,以及真正能夠尊重彼此的「意願」。
 


互惠的關係也可能是冷漠的?

有些人你請他一餐,他馬上急著要還你一杯咖啡,看似好來好去,實際上是關係過於「兩清」,背後不是出自真心的交流,而是「不想欠人情」,雖然是一段「沒有負擔」的關係,卻也缺少了真正的親密。

→ 真正親密的關係,不是精準計算彼此的付出,而是互相在意、惦記,並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,自發地為對方做點什麼。
 

每一段「愛」都是始於交換,直到某個瞬間開始,會從以「自己」跟「想要關係」為出發點,到願意在能力所能及之處,為了對方的需求而做些什麼,即使不會得到對方的回應也沒關係,這就是從「交換」變成「真愛」的關鍵。
 
延伸收聽:【心理躲貓貓#16】~給愛的時候如果過度付出、犧牲自我,會讓雙方都很有壓力
 
 
 

感情裡,怎樣才算是「真心付出」? [00:20:27]

以進入婚姻的伴侶為例,假如夫妻倆原本家務分工明確,但是在孩子出生、太太因哺乳而身心俱疲時,先生主動承擔更多家務,是出於「太太那麼辛苦,我想要體諒她」而不只是「我們有了小孩,這是我該做的」,這就是真心的給予。

而當太太自己狀況調整得還不錯,也可以多去注意,先生為了自己做了哪些努力,關心先生的狀態好不好,這便是一種「有來有往」的關係。

→ 兩人如果能從「應該」的位置,走到「我看見你的需要,而且在我能力範圍內,我真心想為你做些什麼」,就不會計較誰做得比較多,也能真正感受到愛。
 


小心藏在愛裡的控制

  • 我們很容易不小心先自我壓迫,勉強自己為對方付出、配合對方,之後也期待對方能夠滿足自己
  • 無論是出於真心想給,還是覺得自己應該為對方做些什麼,若沒有顧及對方的意願,其實都是一種控制。反過來說,若一味要求對方滿足自己的需求,而不管他是否力所能及,也同樣是一種控制
→ 在不勉強自己的情況下去付出,無論對方是否有回應,你都不會太過失望,也不會衍生出各種複雜的情緒、引發無意義的爭吵,可以真正享受到愛的美好。
 
 
好萊塢明星布魯斯·威利(Bruce Willis)與黛咪·摩爾(Demi Moore)曾是夫妻,育有三個女兒。隨著黛咪·摩爾事業蒸蒸日上,將重心放在工作上,讓布魯斯·威利逐漸感到被忽視,婚姻於1998年走向終點,結束13年的夫妻關係。不過離婚後的兩人維持著穩定友誼,各自展開新戀情、再婚之後,甚至出席了彼此的婚禮,兩個家庭還會一同聚會與互動。

在新冠疫情期間,兩人帶著三個女兒,以及布魯斯·威利後來的太太跟孩子,一同在愛達荷州居住隔離、互相照應,共度艱難時期。

近年來,布魯斯·威利被診斷出失語症,後續確認為前額葉失智症。黛咪·摩爾持續關心他的病情,並積極參與陪伴與照護工作。她曾表示:「我們永遠都是一家人,只是形式不同。」
 
  • 分開不代表愛消失,只是不再以伴侶的形式愛對方。而且彼此都明白對方是有限制、不完美的,但是仍然願意在自己不感到負擔的狀況下,用對方需要的方式去愛,便能長久維繫情誼
  • 親密關係想在健康的狀態下分離,需要明白雖然分開確實帶來很大的撕裂感,但是人的感情無法一刀兩斷,無須抹滅過往的感情。分開只是因為彼此無法繼續以伴侶的身份相處下去,不等於需要遺棄對方或切斷彼此的連結,換個形式依然可以表達對對方的愛
→ 真誠的愛,是能真實看待自己的心意,也能看見並接納對方的狀態與需求。即使給不了對方所需要的一切,也願意讓他去尋找屬於他的需要。這樣的付出,不是控制,而是一份尊重與成全,展現了對愛的深刻理解,也給彼此更大的自由。
 


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時候,就不會去控制別人。

  • 很多時候搞不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,就容易因為不安與緊張,想要讓身邊的人符合自己的想像,藉此獲得掌控感
→ 自我覺察看似費時,但其實是最省力的做法。當你真正了解自己時,就能少走很多彎路,也更能自在地與他人互動。

愛需要的忠誠,是忠於自我需求,且能夠為自己負責,如此才能給出穩定的愛,擁有充滿承諾與力量的關係。
     
 
 

啟點週年慶~更了解自己,也能更靠 近彼此! [00:33:48]

啟點文化週年慶

推薦線上課程:

  • 《深度自我覺察》幫你分辨哪些是自己的需求,哪些是來自他人的投射,看清潛意識裡的真正渴望
  • 《回家》帶你看見原生家庭如何形塑了自己,打破「必須有能力才會被愛」的想法,學會重新擁抱自己
  • 《我想跟你好好說》陪你在脆弱時也能表達心意,用真誠的對話建立更深的連結
  • 《我們,好好愛》重新理解伴侶的七大需求,掌握關係的變化節奏,讓相愛更自在
  • 《我們,再愛一次》透過真實例句,幫助伴侶鼓勵彼此說出真心,重建親密與信任
即日起到 10/14 晚上12點前,加入啟點文化線上課程,就享有一門95折、兩門82折、三門以上69折的優惠!(每張訂單獨立計算,折扣無法累計)
更多課程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

=====

參考資料:

1.戴咪.摩爾。維基百科。
 

本集備註:

本集節目,在2025/8/18錄製,根據2025/8/28最新消息,布魯斯‧威利現任妻子~艾瑪‧海明威利(Emma Heming Willis)表示,目前已依照布魯斯的意願,安排布魯斯住進新的住所,由專業看護人員陪伴。

【節目主持人】

楊嘉玲 啟點文化共同創辦人/內容部總監/諮商心理師 身份多元,兼具理性與感性的思維與行動力。
 
李玉婷 安境心理諮商所所長/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推薦治療師/臺灣心理諮商學會認證督導。 「跨界心理師」,是對她最佳的詮釋。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