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的吵架方式,是一種「溝通藝術」?~《每場爭吵,都讓我們更相愛》嘉玲和彥廷的對談|【有聲書評】
※ 本集【有聲書評】無影片版。
00:00:00 伴侶治療大神最新力作:《每場爭吵,都讓我們更相愛》
每場爭吵,都讓我們更相愛:全球婚姻權威 高特曼夫婦教你化衝突為幸福
Fight Right: How Successful Couples Turn Conflict Into Connection
-
作者:婚姻教皇 John、Julie Gottman 夫妻,研究親密關係超過 50 年,分析超過 4 萬對伴侶
-
用科學的方法研究親密關係:為伴侶們裝上監測心跳、呼吸的儀器,並且追蹤他們互動、衝突後,會如何影響他們的關係
00:03:36 吵架是「激烈的溝通」?
-
東方社會較以和為貴、害怕衝突,但「不吵架」或「不知道怎麼吵架」對關係很傷害,因為你連自己要什麼都不知道;而失控式、情緒強度一下子就拉很高的衝突,同樣也會對關係造成很大的傷害
-
生氣是相對能展現力量感的情緒,有些男性除了生氣以外,沒有其他負向情緒(如:悲傷、害怕),是因為認為其他負向情緒代表「脆弱」;女生則可以展現相對軟弱、消極的情緒,但較容易感到擔心、焦慮
Gottman 夫妻找了一對伴侶來實驗室,裝上儀器後,請他們想一件最近在吵架的事,並且為他們的反應(包括表情、肢體、語氣…)作編碼,一開始受測夫妻的心跳頻率都還正常,直到講到了這件事……
太太:「我告訴爸媽這週末可以來睡我們的房間,我們去睡沙發。」
先生:「你已經這樣跟他們說了?」
太太:「對呀,他們是我的爸媽。」
先生馬上回:「你知道我在沙發會睡不好嗎?」
太太翻白眼:「拜託~不過就一個週末,有什麼關係?」
先生:「可是我想在妳爸媽面前表現好的一面,我不想要脾氣暴躁。」
太太:「你講得好像你先前在我爸媽面前,都表現得很好。」
先生感到受傷,反倒遭太太質疑:「你幹嘛擺出那種臉,我又沒有說錯。」
先生:「我試著想要在你爸媽心中留下好印象,結果呢?」
太太被激到:「那為什麼你過了三年才要來試,而且一定要在這個週末?」
先生氣得說:「你覺得過去三年我都沒有努力嗎?」
兩人的心跳此時來到了 107 下。
太太:「我告訴爸媽這週末可以來睡我們的房間,我們去睡沙發。」
先生:「你已經這樣跟他們說了?」
太太:「對呀,他們是我的爸媽。」
先生馬上回:「你知道我在沙發會睡不好嗎?」
太太翻白眼:「拜託~不過就一個週末,有什麼關係?」
先生:「可是我想在妳爸媽面前表現好的一面,我不想要脾氣暴躁。」
太太:「你講得好像你先前在我爸媽面前,都表現得很好。」
先生感到受傷,反倒遭太太質疑:「你幹嘛擺出那種臉,我又沒有說錯。」
先生:「我試著想要在你爸媽心中留下好印象,結果呢?」
太太被激到:「那為什麼你過了三年才要來試,而且一定要在這個週末?」
先生氣得說:「你覺得過去三年我都沒有努力嗎?」
兩人的心跳此時來到了 107 下。
00:14:38 常見的「吵架公式」
1. 幾乎「沒來由」
-
可能原本在聊別的事情,聊著聊著講到某句話,而你不一定會知道這會讓對方很生氣
2. 會快速延燒到不同事情
例:從討論「父母來拜訪,我們要睡在哪裡」,變成「過去三年你有沒有好好對待我的父母」。
3. 缺乏傾聽
-
雙方都只想保護自己
4. 災難四騎士
-
批評、藐視、防禦、築牆
5. 情緒越吵越高張
-
面紅耳赤、心跳加速
6. 負向的互動次數會快速超過正向
-
吵架時,不會繼續吵下去的正負向互動次數,應為5:1,也就是一個負面的反應,要有五個正面的反應來稀釋
7. 沒有要修復關係
8. 扯到姻親身上
00:19:52 3種衝突風格
※ 很少人只有一種衝突風格,想知道自己屬於哪些類型,詢問身邊的人會看得比較準。
1. 迴避型
-
不太喜歡吵架(如:冷戰)
-
喜歡說「我要尊重不同意見」來息事寧人
-
有的「迴避型」喜歡清楚分工,和對方有各自的地盤,因此認為吵架是沒有必要的,目的是不要爭吵
-
有的「迴避型」會講感受但沒有下文,說完後沒有深入的討論,時常透過壓抑、忽視面對,如果對方和自己想的不同,就停止表達了
2. 驗證型
-
有分寸的吵架,會想找到共識和解決方法
-
有時會過分地想把問題解決,因此會一直吵下去,執著於找到辦法
※ Gottman 夫妻研究發現,關係裡有 67% 的問題,是無法被解決的。
3. 火爆型
-
情感豐沛、感受比較快,一有感受就願意表達
-
為了保護關係,看到議題時無法當作沒看見
→ 關鍵不是衝突的風格,而是互動比率如何搭配(正負向互動次數):
「正面的反應」並非講出正面的話,而是「有回應的反應」:點頭、傾聽的姿態、「你可以再多說一點嗎?」等非「災難四騎士」的回應。
00:28:09 讓衝突「熄火」的方法
-
如果你發現每次吵架,都會往很激烈的方向走,甚至最後會口出惡言、人身攻擊,可以試著覺察這個情況,並且停頓下來
-
吵架時願意留在現場,即使滿腔怒氣也好好看著對方,當他說到某些你也同意的地方,說:「對,我也這麼覺得」,就對這場架的結束很有幫助。你們不一定要有共識,但是這能讓情緒張力下降
-
吵架時認知能力會下降,如果雙方一直講不通,而你很希望能夠搞清楚狀況,在伴侶同意的情況下,可以將吵架「錄音」,冷靜後以第三人稱的角度檢視這場架,會發現「當時真的沒有必要這樣」
如何面對吵架的「僵局」
-
吵不出結果,是因為雙方都有沒有表達的期待
一對住在舊金山、有兩個小孩的夫妻,因為房子太小考慮搬家,然而房價過高,讓他們財務上很有壓力。小孩長大後,太太考慮從兼職轉為正職,先生此時則得到了一個可以加薪3成的工作,但要從舊金山搬到西雅圖,雙方對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情有不同看法:
先生認為新工作的收入會變多,他們就可以如願換到大房子;太太認為搬家很花錢,小孩也要轉學,而全家能不能適應新環境又是另一回事。
太太沒有說出口,甚至可能自己也不知道的憂慮,是她終於等到孩子長大了、自己可以出來工作了,不用再為了小孩、家庭犧牲自己的時間與職業發展,搬家等於要從頭來過。而先生在乎的,也可能是在中年時想要自我證明,在社會上有更好的成就
先生認為新工作的收入會變多,他們就可以如願換到大房子;太太認為搬家很花錢,小孩也要轉學,而全家能不能適應新環境又是另一回事。
太太沒有說出口,甚至可能自己也不知道的憂慮,是她終於等到孩子長大了、自己可以出來工作了,不用再為了小孩、家庭犧牲自己的時間與職業發展,搬家等於要從頭來過。而先生在乎的,也可能是在中年時想要自我證明,在社會上有更好的成就
→ 如果夫妻倆只繼續吵「錢」,這場架就會吵不完。
-
表面的事情不重要,重要的是找到底下沒有被滿足的期待
※ 婚姻治療師的功能,就是看出兩人在爭吵底下,有什麼真正的需求。
00:40:36 突破僵局的「貝果解決法」
一對夫妻退休後的夢想不同:先生想把房子賣掉,去買一艘大一點的帆船環遊世界;太太想賣掉房子去農場生活。
伴侶想離開衝突,要思考你們有什麼事情沒有談「完整」:
-
發現自己的希望中,仍有其他可以討論的空間(如:時間、頻率、方式)時,雙方就有機會取得共識
-
當你們願意為彼此著想,但思考只剩非黑即白,就看不到吵架時的「第三種解決辦法」
夫妻倆冷靜下來後,治療師問先生:「你一年365天都要住在海上嗎?」問太太:「你一年365天一定要在農場嗎?」兩人都表示不需要。最後他們取得了一個共識:賣了房子之後,他們了一艘帆船,每年有幾個月去海上,剩下的時間則回到農場。
00:46:56 《深度自我覺察》
當你們對各種反應與情緒的覺察更強,並且知道自己可能有什麼投射、陰影,兩個獨立的人格,可以讓關係經營地更順暢。
如果對方說的某句話、做的某件事,特別容易讓你暴怒,可能是來自你過去沒有被看見、理解的傷。嘉玲老師的全新線上課程《深度自我覺察》,會向你介紹10種常見的情結,幫助你認出自己的投射,讓情緒不再對你造成太大的負面影響~
《深度自我覺察》將於台灣時間 7/14 00:00 正式上線!千萬別錯過早鳥優惠$2599(原價$6888)!
相關影音
心情不好就分手/離婚?「愛」不是一時感覺好,而是停止交換|第2季|【心理躲貓貓#19】
「我為你付出這麼多,你難道無法滿足我這一點小期望嗎?」──你對另一半是否有過這種生氣、失望的心聲?或許,你已在不知不覺間把愛當成了一種交換 這一集《心理躲貓貓》探討為什麼我們常把「心動」或「付出」誤認成「愛」。從吊橋實驗揭示,人會將緊張誤會為心動,到親密關係裡,許多人將愛等同於「交換」──你給我想要的,我才願意愛你。但這樣的認知讓付出變成控訴:「我為你這麼努力,你怎麼還不回應?」節目透過夫妻日常案例,提醒我們在抱怨對方忽略之前,先覺察自己是否帶著交換心態。真正的愛,是看見彼此的需求差異,並保有自願的空間──我願意為你做,不是為了換回什麼,而是因為愛本身值得。當愛超越了交易,關係才有機會走向真實與長久。
2025-09-05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