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失戀就會想聽歌?|【一天聽一點#1457】
陳奕迅〈十年〉:「十年之前,我不認識你,你不屬於我,我們還是一樣,陪在一個陌生人左右,走過漸漸熟悉的街頭…」
于文文〈體面〉:「離開也很體面,才沒辜負這些年,愛得熱烈,認真付出的畫面,別讓執念,毀掉昨天,我愛過你,俐落乾脆,再見不負遇見…」
四分衛〈當我們不在一起〉:「說真的,當我們不在一起,好多故事啊,並不是沒有意義,我記得,當我們還在一起看著喜歡的電影,也想像不到現在的我們,練習分離…」
00:00:00 為什麼失戀會想聽歌?
跟曾經很愛的人分開,會有孤單、寂寞、覺得冷的感覺,人寂寞時會很渴望擁抱,透過與人連結感受到溫暖,但想要互動的人不能再給你擁抱,其他人說的話又安慰不到你,這時音樂就是你的好朋友。
貝多芬:「語言的盡頭,就是音樂出現的地方。」
不同人聽傷心的歌,想得到的效果不一樣
-
有些人聽歌是為了療癒自己、宣洩情緒,希望透過歌詞,說出自己的心情
-
有些人希望趕快放下,所以反覆聽會讓他感覺好一點的歌(〈體面〉就是滿足自我期待的歌)
00:02:43 接受關係已經改變
與其眷戀、讓自己難受,不如學會說再見,讓曾經有過的美好,不再是刺傷自己的武器,而是成長的禮物。
-
我們都在一次次的告別中,明白結束一段關係,離開的不只是一個人,而是一整套習慣
-
改變習慣,是非常不舒服的過程,不管這個習慣是大或小,都需要花費意志力,去做不一樣的反應
-
情感上的撞擊,會大大影響一個人的自我概念,因為跟一個人在一起越久,越會被他的價值觀、興趣、個性、習慣影響,你需要拓展自我的定義,才能融入對方的世界,反之亦然,因此結束一段關係時,也就失去一部分的自己
-
心理學發現,親密關係中對方對你的影響越大,特別是正面的成長,你在分手後會有一段自我概念混亂的時間,搞不清楚自己是誰,這種感覺會讓你害怕,於是想抓住對方、不想面對分離的事實,或是無法察覺關係是如何越走越遠
00:04:55 分離五階段
研究非語言溝通和關係互動的美國教授馬可‧納普(Mark Knapp),把分離分成五個階段:差異階段、限制階段、停滯階段、逃避階段、終止階段
1. 差異階段(磨合期)
-
長久相處後,會漸漸看到彼此的真面目,雙方的差異會越來越明顯,因而會有爭吵
-
這時兩人若沒辦法有好的溝通協調,會開始不信任對方,是安全感有裂痕的開始
2. 限制階段
-
兩人會在心裡畫出防守範圍,開始拒絕對方的靠近和溝通
-
情感或身體上的親密程度會下降,關係充滿防衛和抱怨
3. 停滯階段
-
情況繼續惡化,但一直吵架很累,於是兩個人陷入膠著、不再互相攻擊,但也不會互相靠近
-
如果沒有人有意願為關係努力,就已經要踏入分手的結局
4. 逃避階段
-
兩人不再有心理或身體上的互動,就算住在一起,也像陌生的室友一般
5. 終止階段
-
不再有情感上的羈絆,從此走上不同的道路,繼續各自的人生
如果真的對未來沒有共識,走上分離的道路,對彼此未嘗不是好事,但只是因為害怕分離,而把自己困在痛苦的關係中,久而久之就會懷疑自己愛的能力,也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。
00:07:03 再見,不負遇見
-
無論對方在不在,曾經有過的美好,都已經讓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
-
把分離看成「正常的人際互動」,有意識地培養說再見的能力和素質,就越能穿越分離的疼痛,明白即使沒有愛情,你依然是個幸福的人
《好好說再見》~找回愛與安全感的分離必修課
-
先提出分開的人,怎麼處理自己心中的羞愧感
-
被告知分開的人,怎麼擺脫受害者的心態,讓自己更客觀地看待整段感情
-
真正的安全感是怎麼來的?
-
為什麼越知道怎麼分離、明白分離對生命的意義,就不需要黏在某人身邊來逃避孤單
-
如何透過所愛的人,穩定自己的價值?
-
如何在失落時給自己力量?
《好好說再見》即將在4月10日上線,讓我們一起見證自己的成長~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