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不認識你,要怎麼信任你?要說多少自己的故事,才算真誠?|【心理躲貓貓#4】

00:01:47 諮商關係中的安心感、信任感

建立關係時,為何害怕被討厭、被拒絕?

  • 每個人的成長背景不同,再怎麼投緣的人,都會因想法不同而產生摩擦。因此建立關係時,害怕被討厭、被拒絕,擔心對方是否值得信任,是自我保護機制,讓彼此有空間互相熟悉
  • 一般關係中,安全感、信任感的建立,仰賴雙方互有往來,在交流中慢慢地揭露自我(表達個人感受、觀點),越來越靠近
 
 

為何心理師都不說自己?

  • 諮商提供個案思考自己的空間,心理動力取向的諮商關係,尤其強調「空白螢幕」的概念(心理師避免做過多個人揭露,維持立場中立),以免個案將自我照顧、探索的時間,用來關注心理師
  • 有時個案感覺一直談自己很累、很難,心理師的自我揭露可以達到安撫作用。然而個案才是諮商的重點,所以心理師通常會回到個案身上,幫助個案發現自己的緊張、焦慮,才能真正接觸到他的議題
 
 


00:11:08 為何想靠近,卻讓人更遠離?

個案A認為自己總是真誠待人,對關係很認真、投入,身邊卻沒有非常親近的朋友,如他一樣願意付出,因此感到不公平、委屈。

諮商幾次後,A開始把焦點轉到心理師身上,希望獲得建議,讓心理師有種被追問、強迫的感覺。心理師發現兩人沒見幾次面,A就認真地敞開全部的自己,並數次表達「這些話從來都沒有跟別人說過」(帶有「你對我很重要、你可以靠近我」的意思),想知道心理師的看法,以此安定內心的焦慮、緊張。
 
 

A總是主動付出,卻得不到相等的回應?

  • A的內在信念,認為先自我揭露,對方就能放心地靠近自己,因此常常在還未真正信任對方的時候,就強迫自己敞開心胸,想贏得關係中的信任
  • A認為對方也應該毫無保留地回應自己,但若對方還沒有想要回應這麼多,感到有壓力、負擔時,自然會想遠離A,這和A期待的結果背道而馳
 
當建立關係時,別人的反應與自己的想像不同,或許是彼此的交友方法不同。意識到彼此的差異時,先試著用自己自在的方式、速度,慢慢敞開心胸、靠近對方。

→ 不勉強自己,就不用期待對方照顧你的委屈;不勉強對方,對方也不會因為感到不舒服而想遠離你。
 
 


00:22:52 不是無法靠近,而是你沒有給別人機會

個案B在生活中,大多扮演傾聽者的角色,然而某位至親的離世,才讓他發現自己悲傷時,擔心給別人壓力、困擾,不知道可以向誰傾訴,久久走不出失落。

諮商的過程裡,心理師與B大多維持沉默的狀態,B認為自己不擅長說話,有時會請心理師問問題、說安慰的話,或是告訴他怎麼度過悲傷。

心理師沒有說太多安慰的話,而是把空間留給B,讓B能放心說出自己。後來B坦白,他剛開始擔心自己說的話很無聊,讓心理師不想聽,但後來明白無論他說什麼,心理師都會願意聽,也讓他能夠回想,成長經歷帶給自己的影響。

B想起小時候常看見憂鬱的媽媽在哭,無論他想分享什麼都得不到回應,所以只好變得聽話、只說媽媽會開心的事情。B一直以來習慣傾聽、陪伴他人,是底層想讓對方開心的渴望,同時因為覺得別人不會對自己有興趣,於是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旁邊。
 
  • B不是不知道怎麼說自己,而是害怕別人不想聽、對自己沒興趣,因此不讓人有機會靠近
 
當B慢慢跟身邊的人說自己的事,大家展現出興趣,他才發現世界跟他想的不一樣。

→ 朋友關係可以帶來支持、陪伴的力量,但諮商關係給予的空白空間,才能處理底層的心理議題。
 
 


00:31:33 心理師真的不能說自己的事嗎?

  • 揭露與否,受到諮商關係的穩定度、心理師能否意識到個案需求所影響,需要審慎判斷自我揭露,是否能夠幫助到個案
  • 我們要足夠瞭解自己的意圖,才能真正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、為彼此做出比較好的判斷,在關係中,就能夠有更健康的互動
  • 有時空白時刻帶來的焦慮,才能讓底層議題浮現
→ 慢慢來,比較快。
 


《好好說再見》

關係裡存在許多差異,然而一旦出現勉強,就可能產生控制、交換的意圖,因此坦然面對應該結束的關係,才有力量開創新關係~即日起至11月13號,享有$2,888的優惠,學會好好說再見,保有對關係的信任感!
 
【線上課程】《好好說再見》~找回愛與安全感的分離必修課
課程連結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/tk16
第一講免費試聽:https://youtu.be/OUr1o6lZbpI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