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生苦於太能幹,男人卻不知怎麼幸福?|第2季|【超時空心事#60】

 


解放女性自由,是一種變相的「再壓迫」嗎? [00:01:17]

聽眾D留言:在整個世界的歷史中,女性從古時常常被安排在家、聽男人的話,極少外出工作。直到近年鼓吹男女平等,女性才慢慢走出家門、投入職場。

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,推動男女平等可以解放生產力,而推動男女平等的男性,大多是社會上的高層人士,或是為了得到女性支持的政治目的。

所以男女平等,本質上對女性而言是勞動力的剝削,因為大部分女性在工作的同時還要顧家。

這觀點你們覺得怎樣呢?
   
 


男女平等,本質上對女性而言是勞動力的剝削嗎?

女性能夠外出工作後,有了追求更多生命價值的機會,獲得更多實踐自我的管道;擁有經濟自主權後,也才有談判能力,幫助自己離開不適合的關係。然而,任何改變一開始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(情緒、時間、金錢…),像是女性也開始在職場上遭受性騷擾、性別歧視、薪資天花板等問題。

→ 即使革命的過程裡,可能會衍生新問題,但這不表示我們該走回頭路,反而更要不斷地改革。
 


女性獲得工作權,是因為資本主義?

工業革命後(1920年代),開始有女性投入勞動市場,直到二戰期間因人力短缺而成為勞動主力。性別平等意識則在1960至70年代,隨女權運動興起而逐步建立。
 
在日本,女性長期被期待婚後離職、成為全職主婦。即使進入職場,也常因育兒與家務負擔而難以持續。2012年,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提出「女性經濟學」,鼓勵女性就業,期望以此提振經濟。然而政策雖推動就業,卻未同步改善托育與家庭支持制度,導致女性需同時承擔職場與家庭壓力,反映出制度性的不平等仍待突破。
 


性別二次革命

當代許多女性即使完成白天的工作(第一輪班),回家後仍需負擔照顧家庭與孩子的責任(第二輪班),背負著雙重的負擔。儘管男性已逐漸參與家務,但從整體比例來看,女性仍承擔較多責任,因為男性往往是以「幫忙者」的角色自居。
 
這樣的落差促使北歐興起「性別二次革命」──不同於第一階段聚焦於女性在法律、教育與職場上的平權,第二階段強調的是家內的平等分工。研究發現,北歐國家生育率上升的關鍵,不只在於健全的社會福利制度,更重要的是男性願意參與家務與育兒。有了「神隊友」共同分擔家庭責任,女性也就相對願意生第二胎。
 


男性也面臨勞動力的剝削?

社會風氣的轉變,需要經過數十年、甚至上百年的推移。

在性別平權的進程裡,女性不僅要在外工作,回到家中仍得承擔大部分家務,確實面臨勞動力的剝削;而男性雖被期待分擔家務,卻依舊被視為家庭的經濟支柱,某種程度上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剝削。

→ 最終仍要回到「我想做什麼」、「我們該如何分工」的討論,男女才能真正跳脫性別劇本的框架。
 
 
 

男性如何追求真正的幸福? [00:13:29]

聽眾E:感覺男生在攻略女生時,考慮的不是當事人,而是環境裡令他們感受壓迫的其他角色;這些角色不一定是男性,也可能是較有權勢的女性。

無論是發展婚內關係或婚外情,都不是因為愛情或慾望,只是想證明自己有辦法,甚至可能與人生幸福背道而馳。整件事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看,根本就是在跟鬼(看不到的東西)打架。
 
 
 

男性想要幸福,如何調整自己的想法?

  • 男性不被鼓勵思考「內在、抽象」的東西,所以面對問題時,通常會想著怎麼「改變行為」,而比較少會從「調整想法」著手
  • 在傳統性別劇本裡,男性被認為沒有錢、沒有伴侶、沒有成就,就會沒有控制感,無法主導自己的人生
  • 父權體制奠基於「控制」,又容易建立在私領域的「性、關係」,以及公領域的「權力」上。因此男性經常是下意識在玩「競爭遊戲」,把大多的快樂都建立於「征服」上,然而只要出現另外一個強者,被比下去就會感覺到痛苦
→ 不該把商場上的邏輯帶到關係裡,因為有錢、有成就,不一定等於會幸福。
 


男性感受不到幸福,是因為有時無法對自己真正的誠實?

  • 男性習慣想像「我擁有…就會幸福快樂」,反而容易因此感到「空虛」
  • 即使慾望被滿足,美好的感覺也很快就消退了,因為又會有下一個目標要追逐
→ 清楚自己到底真的喜歡、在乎什麼,每一次的追求都知道為何而做,背後又得犧牲什麼,才可能對人生感到滿意。如果你連自己都騙,不管成不成功,都是活在地獄。
 


男性最值得練習「收回力量」

  • 想要被愛、被靠近,其實是要關注自己真正在乎的事,而不是追逐外在世界所追捧的事物
→ 《人生4千個禮拜》:「你拿人生來做什麼,其實根本沒那麼重要。你要用你有限的時間做什麼,宇宙真的一點也不在乎。」
 
 
 

女性也可能很「父權」嗎? [00:23:12]

聽眾F:我是男生,我聽完《超時空心事》後想到自己與爸爸,才了解我們都太犧牲自己了,眼淚不停流下來。
 
聽眾G:我是女性,但其實生在必須跟父親對抗,不然會被打趴的家庭裡,不知不覺也把父權的那套方法內攝進來,然後就不明不白的犧牲了很多心理健康與關係。然而女性的那種犧牲我也有,我的母親便是最佳代言人,這樣狀態下長大,我想自己常常會內耗,主要是內攝進來不健康的「犧牲」在互相打架。

不過我很喜歡「療癒,是從看懂自己、父母的脈絡開始」,願各位超越這些犧牲,看見自身存在的意義,犧牲有一天也能被轉化成主動選擇,而非身不由己。

→ 生存於資本社會,現代女性不只受到母親的影響,同時受到父權意識的影響。
 


什麼是父權?

  • 依著男性為中心圍繞而生的習慣或習俗,充斥著滿足少數既得利益者的法律、經濟、教育,多數男性會以這套邏輯,壓迫其他男性與所有女性
  • 太強調權力、階級或競爭之處,也是父權存在的地方。因此女性也可能抱持著父權的意識形態(父權女),以此要求自己跟其他男性
 


嘉玲曾經「很父權」的瞬間

1. 努力扮演照顧者

嘉玲過去深受「男主外,女主內」的父權思維影響,被期待扮演「照顧者」的角色,所以從小就很努力照顧妹妹,長大後則是在親密關係裡,做好女性伴侶「該做的事」。
 
  • 有時表面行為或許看起來很陰性,但其實依然存在於父權框架裡
  • 行為符合父權思維,不見得就是父權的表現,而是當你下意識想表現得符合「女性該有的樣子」,卻忽視了自己的意願
 

2. 認為努力競爭才能取得「成功」

嘉玲剛創業時,逼著自己扮演刻板印象中「老闆的樣子」,卻沒問過自己「想成為什麼樣的老闆?」
 
  • 把自己塞入某個角色的樣板裡,容易扭曲自我,長久壓抑真實感受,最終變得很痛苦
 
 
我們身在深受父權思維影響的社會,得對父權有更多的了解,才能看清楚自己的渴望,哪些是社會所要求的、哪些是打自內心想要的。
 
例:當男生說想要變得更勇敢、自信,會不會其實是怕伴侶不愛自己、被朋友看不起,或是不被社會接納?真正想要的其實是「關係的連結」?
 
 
昶維意識到自己過去,曾有過強烈的父權思維而不自知。那時的他認為男生要有「獨立解決問題」的能力,所以凡事要自己想辦法,不可以向人求助或是與他人合作,還一度誤以為自己很喜歡獨立作業。

實際上,他不想與人合作,是因為擔心如果發生解決不了的問題,會感覺很尷尬,乾脆選擇孤軍奮戰。現在,他找回真實的自己,發覺自己其實很樂意與人交流,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。
 
 
 

啟點文化週年慶寵粉大回饋~ [00:34:25]

啟點文化週年慶
 

推薦線上課程:

  • 《全方位職涯思維》幫助你看懂職場規則,無論是出社會、升主管或創業,都能找到清楚方向 
  • 《深度自我覺察》帶你回望內心,理解投射與情結的根源,讓自己更安定
  • 《回家》陪你走進原生家庭,看見並療癒那些深藏的傷痕,讓你能真正活出喜歡的樣子
即日起到 10/14 晚上12點前,加入啟點文化線上課程,就享有一門95折、兩門82折、三門以上69折的優惠!(每張訂單獨立計算,折扣無法累計)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

透過「啟點文化APP」完整收聽節目、正確回答小測驗、分享節目連結,賺取更多紅利點數,折抵課程費用!

 
 
 
 
下載點:AndroidiOS
 
※ 已下載用戶請更新至最新版本。
 

【節目主持人】

楊嘉玲 啟點文化共同創辦人/內容部總監/諮商心理師 身份多元,兼具理性與感性的思維與行動力。
 
邱昶維 編劇/內容創作者 喜歡電影、歷史、文學,探索人的不同面向。啟點文化「超時空心事」、「你好,世代」等節目製作人。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