男性的自卑感,如何「化解&穿越」?|第2季|【超時空心事#59】

男性只要變強,就不會自卑了嗎? [00:01:48]

聽眾A留言:我覺得內心自卑又脆弱的男性,才會期待女性要「乖」,我的父親從年輕時期,就特別喜歡那種有自己的性格、思想、個性獨立不依賴人的女性,而我媽真的也就是,他給我媽很大的空間,不會限制她。

這樣的男性才是真正的男人。他夠強大,所以會為自己的另一半的優秀感到驕傲。而不是那種揣著可笑的男性自尊,在比自己弱的女性面前耀武揚威,看到女性成長就惱羞、情勒,找各種奇葩理由想要打壓女性,為的就是他那顆小小的男性自尊。

我說真的,你害怕看到女伴比自己強,那你也跟著變強不就好了嗎?
 
 


人為何會自卑/不自信?

  1. 「理想我」與「現實我」之間有落差:無法達到心中預想的標準,因而產生自我懷疑
  2. 無法真實做自己:因為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麼,又渴望被喜歡、被接納,只好一邊遵循社會期待,一邊擔心若展現真實自我就不會被愛,結果不論表現好壞都沒自信
→ 人在不自信時,為了有控制感,往往會不斷想確認各種事情。但若外在世界與自己想的不一樣,再加上誤把「不習慣」當成「討厭」,就很容易表現出憤怒的樣子。
 


延伸收聽:

 


男性夠強大,就不會自卑了嗎?

聽眾A:「害怕看到女伴比自己強,那你也跟著變強不就好了嗎?」
 
  • 男性的「不自信」往往與達不到性別劇本的期待有關,但他們自己卻未必察覺這份影響
  • 把「強大」當作男性自卑的解方,依然是把他們壓回「男兒當自強」的性別框架裡
  • 若對親密關係抱持「競爭意識」(做到某些事才會被愛),那麼對愛的懷疑將永遠不會消失,只能焦慮地做許多事來確認自己是被愛的
→ 給男性的提醒:當伴侶抱怨你「不夠強」的時候,或許不是在要求你賺更多錢、追求更高成就,而是希望你在專注工作的同時,也能和她一同成長,並保持內心的交流。
 
 
 

怎樣才算是「真男人」? [00:09:31]

整個社會總是不斷教導男性如何成為「真男人」,卻很少有人問過他們:「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?你遇到什麼辛苦?」
事實上,女生也並非天生就比較會思考「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」。她們容易先設想他人的需要,而忽略自己,是靠著自我覺察才慢慢找到答案。

→ 每個性別都有各自的辛苦。如果因為在性別落差中感受到失望與難過,就將矛頭指向另一個性別,不但無助於解決問題,反而可能加劇彼此的誤解。
 
 

延伸收聽:

 
 
聽眾A:「我爸爸真的給我媽很大的空間,不限制她。這樣的男性才是真正的男人。他夠強大,所以會為自己的另一半的優秀感到驕傲。」
 
  • 或許並不是因為爸爸「強大」,媽媽才喜歡他,而是媽媽允許爸爸有自己的樣子,所以兩人才能和諧相處
  • 如果認為「爸爸很強大」的前提,是他既事業有成又十分尊重媽媽,背後其實仍受到性別劇本的影響
※ 可以試著想一想:當我們想像「強大的男性」時,腦海裡第一時間浮現的畫面是什麼?便能覺察自己存有什麼性別劇本。

→ 給男性的提醒:陽剛特質並沒有問題,關鍵在於是你是否有選擇的自由?能否尊重自己的天生性格,不因跟性別劇本牴觸就逼迫自己改變?
 


男生就該有「男生的樣子」嗎?

  • 現代社會仍然很難欣賞不同典型的男生,不只是帶有多少陽性或陰性特質,還包括對各種生活或價值觀典型的尊重
  • 唯有當社會能夠尊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樣子,大家才能以完整的自我進入交流,從中找到合適的伴侶與關係,而不是只看外在條件是否符合性別劇本來挑選對象
 


男生為何很像「貝類」?

  • 男性就像是「外殼堅硬、內裡柔軟」的貝類。外殼是為了保護自己,卻因為性別劇本的束縛,反而限制了表達脆弱與情緒的空間
  • 即便意識到這層殼已不再適用,許多人仍不敢更換,因為害怕暴露內在的脆弱。甚至為了避免殼裂開,而採取主動攻擊,用壓制不同聲音或性別的方式來防衛自己
  • 然而這樣的攻擊,往往會被旁人視為幼稚,反而讓人一眼看穿那份脆弱的自尊
→ 真正的自信來自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在需要。若男性能夠時常思考:「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樣的殼?」、「目前這個殼,還能適應我現階段的生活與環境嗎?」就能跳脫舊有劇本,用適合自己的方式成長,不再只是追求「變強」,而是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。
 
 
 

男性如何找到可以傾訴內心話的對象? [00:20:26]

聽眾B留言:我也試過勇敢的說出自己情緒,但發現現實真的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、或者願意去接住你,結果反而二次受傷。

想知道更多如何在現在的社會文化 (例如速食文化))遇到及認識可以傾訴的對象?因為人越大,就越感覺到很難相信這世界還有這樣的人。
 
 


你是怎麼說的?

  • 如果你不喜歡女生把他的情緒全丟給你處理,除了當下就該跟他反應,反過來你也不該把情緒「丟包」給別人
  • 在表達情緒的時候,不是只在抱怨、吐苦水,而是能夠說清楚自己的責任、發現、反思(你想怎麼做?)
→ 可以找一個「說話的楷模」,模仿他好好表達情緒的方式;把自己說話的內容錄下來,回放之後會更了解自己到底有沒有把話「說清楚」。
 


你是跟誰說?

  • 在吐露心聲之前,需要先確認對方的狀態適不適合,是否準備好聽你說,不是你想說、對方就得準備好接收
  • 如果你想要與人建立深刻的交流,選擇分享內心話的對象,就得先確認彼此是否有足夠的「信任存款」
  • 如果你期待伴侶很能傾聽你,那當初選擇對象時,你有將「善解人意」納入標準嗎?他現在是不願意,還是缺乏一起練習而做不來?
 


傾訴對象不是用找的,而是用培養的

  • 現代戀愛市場,容易只剩「看功能」,變成交換式的關係,沒辦法深刻認識一個人、有能力好好經驗衝突
  • 任何關係都是一起經歷過很多事情,在摩擦裡試著相互理解,彼此才會產生信任,關係也才會有彈性與韌性。當一方出現情緒變化,另一方會基於對彼此的了解,願意支持他,因為知道對方是值得自己這麼做的人

男性可以從練習跟自己好好說話開始(「你辛苦了」、「你夠好了」),試著寫日記、自我疼惜,慢慢學會如何向別人聊心事,而不只是把情緒丟出去。
 
 
 

性別劇本,到底如何影響每個人的人生? [00:32:03]

聽眾C留言:我覺得(性別劇本)講得很好,整個體制像隻看不見的大象。父權社會中被壓迫的女性,更早察覺到體制不公並且開始反抗。男性則更難擺脫「要成為個有男子氣概的人」這樣的刻板印象。不單單只是Gay、陰柔氣質這種問題,而是男性如何改變把金錢、一家之主等責任扛在一人身上的風俗習慣。

節目很有收穫,讓我了解母親遇過甚麼樣的社會壓力,也讓我思考父親在那個年代可能會有的價值觀。祝福他們可以和好,也相信我可以更正面的看自己以及變得更愛自己。

→ 謝謝聽眾的回饋,讓我們知道節目為你們帶來了什麼幫助~
 


嘉玲:每個人都是社會風俗習慣的「載體」

開始製作《超時空心事》之後,嘉玲意識到無論何種性別,在成長過程中都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。她回憶自己過去在面對男性時,常因對方的冷漠或疏離,便浮現「你就是故意的」、「你很討人厭」這樣的敵意假設。尤其當她作為心理師,面對那些非自願前來諮商的家暴加害者時,對方的不合作讓她感到憤怒,也更容易投射出自己與男性相處的受傷經驗。

但如今的她,看見了男性求助的不易,不急著以自己的標準衡量對方。認為如果一個男人願意走進諮商室,其實本身就已經值得被肯定。即使有時仍難以同理,但她知道自己正在「練習慈悲」,嘗試用更大的心量去理解這個複雜的世界,放下控制,換來一分更真實的理解。
 


昶維:「社會劇本」是這世界的隱形力量

昶維過去他對「性別劇本」、「父權」完全沒有概念,對大家說「『男生就該怎樣、女生就該怎樣』是被社會逼的」也感到疑惑,因為社會不就是你跟我?到底是誰在逼誰?

直到後來開始製作《超時空心事》後,他才逐漸明白這些看不見的壓力,其實就是性別劇本與父權體制造成的,必須好好認識它們,才能看清楚自己是怎麼被影響的,進而意識到可以活出另外一個樣子。
 
 
 

從性別劇本走出來,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! [00:38:33]

啟點文化週年慶

推薦線上課程:
  • 《深度自我覺察》陪你看見自卑情結,理解那些強大外表下的脆弱,學會「換一個殼」,長出自己的力量
  • 《我想跟你好好說》透過關係階段的引導,帶你在不同情境中練習好好表達,讓對方懂你的在乎與脆弱
  • 《回家》帶你看見原生家庭留下的性別框架,走出「男孩該怎樣、女孩該怎樣」的限制,重新擁抱自己
 
啟點週年慶~寵粉大回饋開跑!即日起到 10/14 晚上12點前,加入啟點文化線上課程,就享有一門95折、兩門82折、三門以上69折的優惠!(需同一張訂單,折扣無法累計)
更多優質課程:https://www.koob.com.tw/online

 

【節目主持人】

楊嘉玲 啟點文化共同創辦人/內容部總監/諮商心理師 身份多元,兼具理性與感性的思維與行動力。
 
邱昶維 編劇/內容創作者 喜歡電影、歷史、文學,探索人的不同面向。啟點文化「超時空心事」、「你好,世代」等節目製作人。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