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消失了,誰會第一個發現?|【心理躲貓貓#24】

00:00:52 如果我突然消失了,誰會是第一個發現的人?

你的重點放在哪裡?

1. 「誰」會第一個發現

  • 你關心的是:「生活裡,有誰會一直注意、在意我?」
  • 如果你能想起某個人,便能意識到自己對對方是有意義的,從中獲得美好的感受,相信自己與世界是有連結的;如果你的腦海裡沒有浮現任何人,便會感受到孤獨
 

2. 「如果我消失了」

  • 你關心的是:「有人在意我、覺得我重要嗎?」
  • 你其實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感,不太確定自己的價值在哪裡,心底早已存在孤獨感
※ 或許不是真的沒人在乎你,而是你沒想到或沒有察覺到而已。
 


消失不一定是壞事?

每個人解讀這個問題的角度不同,或許消失也可以是指「稍微離開原本的狀態,讓自己有個喘息空間去充電(做自己喜歡的事)」。如果此時被其他人找到的話,反而會有種要回歸現實世界的無奈。
 
 

如何感知到自己的「存在感」?

  • 當你設想自己突然消失,會有很多人會察覺不對勁,代表你平時就很「活在關係裡」,不只生活作息皆有不同人的參與,也與很多人有心理連結
 
 
 

你會害怕「孤獨死」嗎?~「生存焦慮」的極致 [00:07:41]

一個人的存在感,是在日常互動裡自然形成的,知道自己在這個社會生存的意義。因此如果會擔心自己「孤獨死」,代表已經有好一段時間,失去與人的互動和連結。
 
相關作品:韓劇《我是遺物整理師》、台劇《人生清理員》
 
 
獨居不代表一定會「孤獨死」,因為只要維持固定的作息或社交活動,就會與旁人產生連結,在你出現不同於以往的表現時,勢必有人察覺到異樣:
 

與人連結的不同強度

  • 強連結:住一起的家人、每天一起工作的同事
  • 弱連結:每天差不多時間出門的鄰居、家裡附近便利商店的店員
→ 如果你擔心獨居時發生不測,又沒人能夠幫助你,可以從多建立周邊的弱連結開始。
 


不可或缺的弱連結

嘉玲的媽媽每天都會參加社區的長者活動,一旦媽媽沒有準時出席,里長就會打電話關心。
 
嘉玲剛搬到新社區時,有位警衛大哥總會主動關心她。某次她出國將近一個月,回來後碰到大哥,他一開口就問:「你去哪裡了?怎麼都沒說一聲?」這讓嘉玲意識到,原來自己是被惦記著的。

後來,一段時間再也沒看到大哥,嘉玲忍不住擔心他是不是生病了,問了鄰居才知道,大哥家裡出了些狀況,不會再回來。那一刻,她有些失落,因為過去大哥的存在是這麼地令她感到安心。
 
玉婷固定會到家裡附近的某家豬肉攤買肉。有一陣子,她發現換成其他人在招呼客人,忍不住問了一句,才知道原來老闆生病去治療了,讓玉婷聽了十分掛心。一陣子後,老闆終於休養歸來,兩人也只是簡單寒暄了幾句。

這讓她意識到,即便彼此的互動連結不強,但是平常有在固定互動,對方一旦突然消失,自己也會很在意、擔心。
 
 
 

平時很少與人往來,如何確認自己是「重要」的? [00:15:48]

你心底出現什麼聲音?

1. 「我的存在對這個世界有意義嗎?」

  • 比較有希望感,仍會思考自己要做什麼,才會對世界有意義,進而發展出行動,建立與社會的連結
 

2. 「都沒有人在乎我,我消失了也沒有人會注意到」

  • 比較絕望,退縮回自己的世界
  • 如果你抱持著「測試看看誰會注意到我不見」的心態「消失」(如:突然關機、失聯),反而會弱化建立人際連結的機會,讓人覺得離你遠一點比較好(自驗預言)
→ 你有先看重自己的需要嗎?別忘了你其實可以主動與人產生連結。
 
 
 

真的有人會在乎我嗎?如何重拾希望感? [00:20:23]

先跟自己好好相處,照顧好自己的生活

  • 好好感受自己喜歡什麼,把擔心的力氣拿來做自己喜歡的事
  • 先不急著建立新的人際關係,因為當你還不太善於與人互動,而對方的反應又不如預期時,反而會造成太大的挫折
  • 經常出現自我批評、處於憂鬱狀態的人,反而更要專注於「好好吃」跟「好好睡」,因為沒人比你自己,更值得被你好好對待 
→ 當你越能照顧好自己,與人相處自然也就越自在,真正照顧到別人,進而產生連結。
 
 
如果自己真的有一天消失了,玉婷希望身邊人不會因此受到太大的影響,依然可以把生活過好。
 
  • 正是因為一個人很重要,所以當對方消失時,我們才需要一段歷程去悲傷、去接受,相信只要「活在心裡」就是存在
  • 把自己照顧好、不讓自己隨便消失,就是對身邊人最大的負責
 

推薦學習:

 
 

工商時間

近期越來越多人關注心理學了,歡迎下載【啟點文化APP】到首頁的投票箱告訴我們,有什麼你「有聽沒有懂」的心理學用詞吧~
 
 
 
 
 
下載點:AndroidiOS
 
※ 已下載用戶請更新至最新版本。

【節目主持人】

李玉婷 安境心理諮商所所長/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推薦治療師/臺灣心理諮商學會認證督導。 「跨界心理師」,是對她最佳的詮釋。
 
楊嘉玲 啟點文化共同創辦人/內容部總監/諮商心理師 身份多元,兼具理性與感性的思維與行動力。

相關影音

如果你消失了,誰會第一個發現?|【心理躲貓貓#24】

厭倦人際關係的拉扯,讓你覺得一個人好像比較輕鬆,但有時也會忍不住想著「有個人可以互相惦記,其實也不錯……」我們該如何相信自己是重要的? 這集【心理躲貓貓#24】從一句深刻的提問出發:「如果我消失了,誰會第一個發現?」節目探討「存在感」與「孤獨感」的心理歷程,帶領聽眾思考人際連結的真實樣貌。主持人分析兩種心理焦點——有些人關注「誰會發現我不見」,反映出對被在意的渴望;有些人則聚焦在「消失」本身,代表對自我價值的不確定。節目也談到「弱連結」的重要性,透過與鄰居、店員等微小互動,建立日常的社會支持。此外,嘉玲與玉婷分享親身故事,提醒聽眾:照顧好自己、維持生活節奏,其實就是讓自己不被世界遺忘。這是一集關於孤單、連結與自我照顧的溫柔對話。

2025-11-07

「我們穩交吧!」什麼可以忍?什麼不可忍?|【心理敲敲門#229】

2024-06-29

要怎麼陪伴一個人? 【一天聽一點 #1027​】

2021-02-18

啟點轉運站~你做的計畫,是讓你焦慮?還是放心?|【一天聽一點#1712】

榮格:「你沒有覺察到的事,就會變成你的命運。」當現實跟計畫不同,你會感到焦慮或失敗嗎?本集節目陪你覺察想法從何而來,看看你是怎麼衡量成就的 這集【一天聽一點#1712】邀請聽眾一起思考:「你做的計畫,是讓你焦慮,還是讓你放心?」來信的學員駝駝,是一位完美主義的研究生,擅長制定計畫卻也被計畫困住。越想掌控,越焦慮,一旦變數出現就懷疑自己「是不是不夠厲害」。 節目中指出,當我們把「計畫」變成「控制」,就失去了容錯率。真正成熟的計畫,應該包含「變動的空間」,透過沙盤推演練習,讓自己知道「意外發生時該怎麼辦」。 學會與不確定共存的關鍵,是把焦點從「要不要被認可」轉向「我想活出什麼樣的節奏」。成就不是比誰快,而是讓你的人生越來越完整。當你能看見計畫背後的恐懼,就能從焦慮中抽離,讓計畫成為你的夥伴,而非枷鎖。

2025-10-16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