童年家暴倖存者,可以有自己的「幸福」嗎?|【愛情診聊室#20】

愛情診聊室

加入線上課程《我們,再愛一次》《我們,好好愛》的學習,就有一次填寫表單的機會,獲得乙白老師(心理師,專門做伴侶治療)針對你們的關係,進一步的分析和建議~
 
提醒想要填表單的朋友~盡可能在聽課後實踐、練習,來信時完整提供表單需要的訊息,解答時才會對你有更全面的幫助!
 
※ 生活化的議題,容易讓人帶入自己的生活經驗、對號入座,我們可以避免戰對錯、選邊站,因為外人不會比身在其中的人,更瞭解發生了什麼事情,而一段關係中的兩個人,一定都有各自的責任與苦衷,讓我們用客觀、關係視角,來看今天的故事吧!
 
 

愛情診聊室~家暴倖存者,最終成了自己最害怕的人 [00:01:23]

A在家暴的環境裡長大。父親施暴,母親與家裡的兩個孩子都會被打。A常縮在一旁,看著母親哀號、哭喊、怨天尤人,久而久之自覺變得麻木,畢竟唯有把感覺收起來,才能撐過每一天。

成年後,A與家人的關係時好時壞。直到遇見前妻,與三個家人才比較穩定互動。感情裡,A曾經歷幾次背叛,心裡總是很多害怕,怕謊言、怕分開,他認為自己是焦慮的刺蝟。
 
兩人交往將近十年。最後兩年開始一起工作與生活,因為沒有切割好身份與角色,導致爭吵愈演愈烈。前妻受不了的時候,會用傷害自己來發洩情緒,A剛開始會以肢體制止,直到後來腦中突然冒出一個想法:「既然傷害才肯停手,我來幫妳更快停止。」這麼做雖然「有用」,但兩人其實都不想要傷害對方。於是A也改成用傷害自己的方式,來威脅對方停下來,當下的效果顯著,衝突卻一再重演。

最後一次,A主動動手打了前妻,關係也就此結束。明明這輩子他都不想成為父親那樣的家暴者,可在不斷衝突的兩年間,他就像忘了自己是誰,「家暴」兩個字也從未浮現在腦海裡。即使現在透過心理學理解了自己的恐懼與害怕,也知道自己當時忽略了妻子的需求與情緒,才讓她更害怕與迴避,A仍然不知道未來該怎麼做,才不會再次成為「遺忘自己的施暴者」。前妻表示對A有愛,但她累了,害怕再經歷一次。
 
A想要尋求乙白老師的幫忙,因為不管是不是為了前妻,他都得找到答案。
 
 
 

明知道這麼做不好,為何還是忍不住傷害愛人? [00:05:21]

在爭吵過程中,當情緒過於高漲,確實容易說出過份的話。不過如果肢體上出現傷害自己跟他人的行為,往往背後都有其特別的目的與意義。
  
  

家暴者背後真正的目的

追的一方

  1. 無論是傷害自己或對方,很多時候是為了讓對方「感受」自己的痛苦,藉此阻止對方繼續這樣對待他。
  2. 阻止逃的人離開。
 

逃的一方

  • 無論是以言語、肢體攻擊,或者是摔東西,主要都是希望爭執可以趕快停止,因為當下的張力太令人痛苦
 
上述這些反應,其實都是情緒調節困難的表現。當情緒張力大到讓人無法忍受時,便會出現傷人的反應,但這反而會讓互動陷入惡性循環,每當要發生爭執時,都會有預期性的焦慮,擔心一吵架就會演變成暴力衝突,使得彼此更加難以冷靜面對與處理問題。
 
 
 

受暴兒與目睹兒,能擁有幸福的關係嗎? [00:09:19]

1. 對於什麼是「愛」,會比別人多一分混亂的感覺

例:B三歲左右曾受過暴力對待,導致長大後需要有「身體的疼痛」才會感覺被愛。
 
 

2. 容易對關係裡的危險訊號,產生過度反應

例:C小時候寄住在阿伯家時經常被打,後來在婚姻裡,只要老公的情緒反應比較大,她就會立刻萌生離婚的念頭。
 
 

3. 在互動中停止痛苦的方法,容易比較極端

例:來信者A的表現。
 
→ 曾經歷過家庭暴力的孩子,長大後或許比較容易受到混亂的成長經驗所影響,但這不表示他們在成年的親密關係裡,就一定會充滿阻礙,只是勢必需要更多資源幫助自己成長。
 
感覺得出來A還是很愛前妻,對這段感情充滿遺憾。同時對於自己動手傷害對方,感到困惑與懊惱,懷疑自己在親密關係裡是否還能有好好愛人的能力。
 
 
 

家庭暴力的兩種類型 [00:14:05]

權力控制型

  • 情緒不見得有失控,反而是思緒清晰地使用暴力手段,讓受暴者感到畏懼,彰顯自己的權力與地位
  • 此類型的施暴者,相較缺乏愛人的能力
 

情緒型

  • 因情緒調節困難,又不知道如何結束衝突,導致出現激烈的反應以停止爭吵
※ 來信者A比較偏向「情緒型」。
 
 

A可以嘗試的「最小第一步」

如果資源允許,建議可以考慮尋求個別諮商或伴侶諮商的協助。在改變的過程中,有專業的陪伴非常重要,能夠引導你回頭修復童年創傷,幫助你明白即使曾有過不愉快的經驗,那些錯也不是你的錯。你無須自我懲罰,也不用等到修煉到某種程度,才配擁有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。如果能在成長歷程中遇到合適的對象,並在關係裡經驗到新的、好的依附連結,也是一種修復方式。
 
※ 伴侶諮商不需要等到結婚或面臨危機時才進行。所謂的「婚前諮商」,對於正準備進入長期關係的伴侶也非常有幫助,像是一起回顧原生家庭對彼此的影響,學習如何健康地爭執與修復,不必再獨自面對關係的難題。
 
 
 

無法進行伴侶諮商,還可以怎麼幫助自己? [00:18:57]

如果原生家庭的經驗至今仍深深影響著我們的親密關係,就代表有一部分的自己,還停留在小時候的狀態。每當在伴侶關係中被觸發,就會瞬間被拉回那個年幼的自己(如:我處理不了;我無法反抗;事情不可能我說的算),感受到強烈的委屈、無助與痛苦。
 
 

延伸學習:實體工作坊《愛的連結工作坊》

《愛的連結工作坊》~重建你的關係安全感
 
如果你也渴望跨越這樣的痛苦,乙白老師設計的《愛的連結工作坊》將陪伴你練習,讓現在這個已經長大、擁有許多人生歷練的自己,重回童年經驗的現場,想像會為當時幼小的自己說些什麼、做些什麼?重新看著那時的自己,還是看著帶給傷害的那些人,內心有產生什麼感受與變化?
 
當你發現自己「其實可以反抗」、「其實有選擇」,那種被迫害的感覺便會消失,油然而生一股力量感。完成這樣的探索練習後,當你回歸親密關係,再度面臨相似的情境時,你的反應自然也會發生變化!
 
《愛的連結工作坊》將於11月15、16號兩天開課(單人即可報名),名額有限,邀請你把握機會,即刻到啟點文化官網報名或來電候補~讓你的行動,成為好好愛的起點!

相關影音

童年家暴倖存者,可以有自己的「幸福」嗎?|【愛情診聊室#20】

你會害怕成為父母的翻版嗎?家暴受暴兒跟目睹兒,真的比較容易在親密關係裡複製童年創傷,成為加害者嗎?其實你有機會拯救那個還留在過去的自己 這一集《愛情診聊室》討論童年家暴倖存者如何在親密關係中找到幸福。來信者A在家暴環境長大,為了生存而壓抑感覺,卻在成年後的婚姻裡,不自覺重演了自己最害怕的「施暴者」角色。節目深入解析家暴的兩種類型──「權力控制型」與「情緒型」,並點出受暴兒、目睹兒在關係中常見的挑戰:對愛的混亂理解、過度敏感的危險反應,以及極端化的止痛方式。乙白老師強調,這些並不代表倖存者註定無法擁有幸福,而是需要更多資源支持,例如心理諮商、伴侶諮商或療癒工作坊,幫助他們修復童年創傷,學習健康地處理衝突。唯有看見自己不必複製原生家庭的痛苦,才能重新相信自己值得擁有愛與穩定的親密關係。

2025-08-31

明明想「做自己」,卻忍不住「討好」,你究竟在怕什麼?|第2季|【心理躲貓貓#18】

不是不想關心對方,但是聽他一直抱怨重複的事,讓你忍不住覺得煩躁嗎?本集節目告訴你如何區分自己的「關心」,到底是真心付出,還是在焦慮討好 本集《心理躲貓貓》聚焦「討好型人格」與親密關係的連動:為什麼我們明明想做自己,卻忍不住迎合對方?從小喜與小悅的案例出發,探討討好行為背後的不安全感、害怕衝突與被討厭的焦慮,並帶你辨識「討好」與「真心付出」的差異。節目同時提供自我覺察與實用方法,幫助你在關係中找到平衡,學會既能關心他人,也不忽略自己。 為什麼我們明明想做自己,卻忍不住迎合對方?從小喜與小悅的案例出發,探討討好行為背後的不安全感、害怕衝突與被討厭的焦慮,並帶你辨識「討好」與「真心付出」的差異。節目同時提供自我覺察與實用方法,幫助你在關係中找到平衡,學會既能關心他人,也不忽略自己。

2025-08-22

為什麼「愛&恨」會同時存在?|【心理敲敲門#236】

2024-08-17

他平常超沉默,生氣卻像炸彈?|【愛情診聊室#18】

你的另一半會在討論時感覺興趣缺缺,一說話就是要發火嗎?當你以為他總是故意唱反調,說不定他心裡只是怕自己說錯、怕不被愛、怕再一次被你推開。 本集《愛情診聊室》揭開「沉默易怒型」伴侶的情緒機制,透過小燈的真實案例,帶領聽眾認識關係中「穿山甲」與「刺蝟」的互動模式。從溝通困境、情緒誤解到親密感斷裂,節目探討為何有些人越想表達關心卻越像在攻擊,以及如何透過提升透明度、建立正向互動來修復伴侶連結。專家提供具體對話示例與實作建議,協助聽眾在爭執之外,看懂對方的恐懼與好意,突破情緒僵局,重新點燃關係的理解與信任。

2025-08-03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