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音專區
2025-11-01
新世代「選伴侶」3大指標:測出你是不是「一起幸福」的理想型?|【心理敲敲門#298】
比起找個高富帥、白富美,現在有一群人更在乎未來的另一半,有沒有「情緒安心、回應安全、生活安定」。但是難道雙方都有「三安」,感情就沒問題嗎? 這集【心理敲敲門#298】探討「新世代選伴侶的三大指標」,指出現代人不再只看外貌與財力,而更重視「情緒安心」、「回應安全」與「生活安定」這三項「新三安」條件。節目說明,能處理情緒、願意溝通、在生活中有自立能力的人,更容易與伴侶建立穩定而成熟的關係。主持人也提醒,「三安」不是條件,而是可以共同練習的能力:懂得安頓自己的情緒、願意回應對方的需求、在生活中保持穩定。當雙方都具備這些特質,就能在關係中彼此成長、互相支持。想知道自己是不是「能一起幸福」的理想型,這集節目會帶你找到答案。
2025-10-31
人際關係的「接住」是什麼意思?|【啟點下班後#10】
「接住」可以不只是言語上,也可以是身體上、行動上給予適當的回應,讓人相信自己不會變得像想像中那麼糟。一起來聽聽「被接住」的療癒故事吧~ 這集【啟點下班後#10】以「人際關係的接住是什麼意思?」為題,從心理學與語言學角度解析「接住」的深層含義。節目指出,所謂「接住」,不是解決問題,而是成為他人情緒的容器,讓對方不再孤單。透過主持人分享的真實經驗與日常案例,帶出「接住」不只存在於言語,也能是行動與陪伴。節目同時提醒:懂得安頓自己的情緒與界限,才能真正承接他人,不落入過度付出的陷阱。想學會在人際關係中建立信任、練習溫柔而有力量的陪伴,這集會讓你重新理解「被理解」的意義。
2025-10-29
「主動式ETF」比較賺?還是新瓶裝舊酒?|【錢世好朋友#27】
有人覺得,主動式 ETF 是由專業基金經理人主動選股、操盤,績效上更好;也有人說,這只是重新包裝過去流行的「共同基金」?來看看財務教練怎麼說吧 這集【錢世好朋友#27】解析 2025 年最熱門的投資商品——主動式 ETF。節目指出,主動式 ETF 由基金經理人主動選股,與傳統被動追蹤指數的 ETF 不同,標榜有機會打敗大盤,但也伴隨更高管理費與風險。財務教練 Yellow 認為,主動式 ETF 其實是「新瓶裝舊酒」,與過去的共同基金差別不大,關鍵仍在操盤人經驗與策略一致性。節目提醒投資人,若缺乏長期投資思維、容易看短線績效,可能反而更容易賠錢。面對市場推陳出新的理財商品,與其追流行,不如先搞清楚自己為何投資、風險能承受多少,這樣才不會被市場節奏帶著走。
2025-10-28
找伴侶,有沒有「上進心」重要嗎?|【幸福翹翹板#48】
為何我們在選另一半時,不太會特別看重上進心,但後來卻常為此吵架?如果你覺得對方不夠上進,或對方太上進,反而帶給你很大的壓力,該怎麼辦? 這集【幸福翹翹板#48】探討「找伴侶,有沒有上進心重要嗎?」嘉玲從心理學視角說明,所謂的「上進心」其實沒有標準答案,它可能是追求事業、重視自我成長,或只是想穩穩過生活。節目帶你看見,當我們批評伴侶「不上進」時,真正在意的往往是「被理解、被重視」的需求;而當對方太上進,也可能讓人感到被壓迫。透過案例解析與溝通示範,節目教你如何從需求出發,而不是貼標籤,用更誠實的語言靠近彼此。想讓愛情從比較變成理解,這集會是很好的練習。
2025-10-27
男人都想成為「有用的人」?為何男性很害怕自己「沒用」?|第2季|【超時空心事#64】
雖然父權制度開始被挑戰,但許多觀念仍處於過渡期,男人一方面想放下「勇敢、犧牲、強大」的標籤,一方面又擔心被說「沒用」,因而陷入挫折與羞愧中 這集【超時空心事#64】以「男人都想成為有用的人?為何男性害怕自己沒用?」為題,深入解析男性自我價值的焦慮根源。從19世紀工業革命到現代社會,男性不再擁有傳統的經濟與體力優勢,卻仍背負「要堅強、要成功、不能脆弱」的父權劇本。節目探討男性被說「沒用」時的羞愧與憤怒、為何容易陷入攻擊性反應,以及如何透過理解、對話與支持,重建自我認同。主持人也提醒:跳脫「有用=有價值」的框架,是性別平權與自我成長的重要一步。這不只是關於男人的故事,而是一場關於人如何看見自己的深刻對話。
2025-10-26
為什麼把關係的「角色需求」說清楚,是一種「情緒安全感」?|【愛情診聊室#24】
難得的家庭時間,你早已承諾不要忙工作,卻突然接到公司來電。你既不想讓另一半生氣,又擔心丟了案子……如何清楚區分各種角色,不要一直內耗? 這集【愛情診聊室#24】聚焦「為什麼把關係的角色需求說清楚,是一種情緒安全感」。從阿傑與阿惠的婚姻爭執出發,解析「角色邊界模糊」如何讓伴侶陷入拉扯與誤解:當工作與家庭角色衝突,男性容易陷入成就壓力,女性則被期待成為主要照顧者,雙方若缺乏溝通與協商,就會誤以為彼此不在乎。節目教你透過三個關鍵步驟——同理對方感受、表達內在掙扎、保留彈性協商——來釐清彼此的角色期待,避免情緒內耗。說清楚需求,不是挑戰關係,而是讓關係更有安全感、更能一起面對現實的磨合。
2025-10-25
第一次「單獨相處」,怎麼分「朋友吃飯」還是「有曖昧」?|【心理敲敲門#297】
你會想成為關係裡的「C位」,認為曖昧就要「一對一」才有誠意?還是可以接受對方同時跟很多人約聊天、吃飯?一起來看看你的「曖昧劇本」是什麼吧~ 這集【心理敲敲門#297】聚焦「第一次單獨相處怎麼分朋友吃飯還是有曖昧」。從赴約前的好感線索、見面後與平日「基準線」的差異,到核對彼此的曖昧劇本(是否一對一、可否同時多方約會、能不能接受無承諾的關係),帶你辨識曖昧訊號、看見自我需求與界線。節目也提醒:急著確認多半是怕丟臉與受傷;比起猜心,更需要在適當時機提出關鍵問題、觀察價值觀與未來規劃,並學會在不確定中穩住節奏。想提升脫單成功率,就把注意力放在「成熟溝通+持續相處品質」,而非單一指標。
2025-10-24
不是不愛,而是你覺得他都「懂」,他卻覺得你「沒說清楚」|第2季|【心理躲貓貓#23】
當你發現最親近的家人、伴侶,一再忘記你的習慣、喜好、說過的話,是不是會讓你感到很失落呢?他到底是不小心忘記,還是打從心底不在乎、不愛了? 這集【心理躲貓貓#23】談「不是不愛,而是沒說清楚」的心理議題,從親子互動到伴侶相處,解析當記憶力、表達方式與情緒需求錯位時,為什麼容易誤會成「他不在乎我」。節目指出,記不住不代表不愛,而是能力、注意力與信任感交錯的結果;想讓關係更穩定,需要練習表達不安、調整期待,並覺察自己用什麼方式確認被愛。當雙方能理解彼此的限制與差異,就能從誤解與猜測中找回連結。這是一集關於愛、理解與情緒安全的練習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