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樣做,讓人生「後悔」最小化,「幸福」最大化|【一天聽一點#1679】
00:00:00 年輕時應該多存錢 or 捨得為自己花錢?
想要活出「無悔的人生」,要活在當下、對自己好一點,還是要計劃未來、延遲享樂?
學員A小時候因為家裡經濟條件不好,爸媽常跟他說「不要亂花錢」,讓他從小養成了節儉的習慣,除了生活必需品,他很少花錢在其他地方。
可是他現在活到50多歲,發現人生有好多遺憾跟後悔,都跟「捨不得花錢」有關。例如出國玩總是選最便宜的行程、住最便宜的飯店;很多看起來好玩、好吃的東西,捨不得花錢體驗,從沒真正享受過旅遊的美好。
除了捨不得玩樂,A為了省錢,開刀住院也選擇四人房,結果除了身體不舒服,還要忍受環境的不舒服。而最讓他遺憾的是年輕時,公司提供他一個出國進修的機會,但考慮到這段時間可能會少賺的薪水、多支出的生活費,最終還是放棄了。
可是他現在活到50多歲,發現人生有好多遺憾跟後悔,都跟「捨不得花錢」有關。例如出國玩總是選最便宜的行程、住最便宜的飯店;很多看起來好玩、好吃的東西,捨不得花錢體驗,從沒真正享受過旅遊的美好。
除了捨不得玩樂,A為了省錢,開刀住院也選擇四人房,結果除了身體不舒服,還要忍受環境的不舒服。而最讓他遺憾的是年輕時,公司提供他一個出國進修的機會,但考慮到這段時間可能會少賺的薪水、多支出的生活費,最終還是放棄了。
學員B很後悔年輕時,都把錢花在衣服、包包、美食、旅遊上,他原本覺得「錢沒有不見,只是變成我喜歡的樣子」,但當他慢慢步入中年,看到身邊的朋友都買房了,自己卻還在租房,甚至連頭期款都拿不出來,心情非常複雜。B感嘆年輕時的自己太天真、太不會想了,沒有存到什麼錢。
→ 當人回顧一生,最後悔的都不是自己「做過」什麼,而是「沒做」什麼。
例:沒有跟喜歡的對象告白、沒有出國念書、沒有花時間好好陪伴家人。
00:03:31 心理免疫力,讓我們對做過的事情「不後悔」
幸福科學領域代表人物丹尼爾‧吉爾伯特,提出人有「心理免疫系統」的功能,當我們經歷一個不好的事情,覺得不舒服、難受時,大腦會自動為這件事找一個「解釋」,讓我們自我感覺良好一點。
你主動應徵自己喜歡的公司,知道沒上之後,大腦會為這件事找一正面的解釋,如:「沒關係,至少我勇敢投了履歷」、「至少我知道有哪些地方還需要努力」、「在準備的過程,我也學到不少東西」,這些內在詮釋,會讓你的感受好一點。但如果你連履歷都沒有投,大腦就很難找到正面的解釋,隨著時間變成了遺憾跟後悔。
如何讓人生後悔少一點、幸福多一點?
-
練習自己的相反邊
節儉、經常捨不得花錢的A,要在生活裡「有意識」地練習花錢,這不等於去買奢侈品、不需要的東西,而是在你平常就會花錢的事物上,偶而多花一點。如:A每年都會出國旅遊,他可以試著在某次旅遊中,選貴一點的行程、住好一點的飯店。
很捨得花錢、對自己已經夠好了的B,可以練習思考自己買的東西中,哪些是需要、哪些是想要?這些想要的東西,有沒有更便宜的替代?或者可以為自己設定一個短期存錢目標。
更多「相反邊的練習」範例:
如果你是比較理性的人,面對問題時習慣「對事不對人」,你可以偶爾把關注的焦點,放在眼前的人身上,練習看見對方的想法跟感受。
如果你是個「I人」、不喜歡社交,可以試著參加一些有熟人在、讓你有安全感的聚會。
→「相反邊的練習」可以增加你的彈性跟可能性,也可以幫助你的人生後悔最小化、幸福最大化。
00:07:11 你走過的路、體驗過的人生,是你有價值的關鍵
課程推薦 ─ 陪伴你在關係上前進
-
《我們,再愛一次》~重建親密連結,讓愛回溫
-
《我想跟你好好說》~表達你的在乎,建立深度關係
-
《回家》~深度療癒自我,學會愛與被愛
-
《幸福人生的情緒課》~擁有安定感,從心和好
課程推薦 ─ 不讓金錢成為你人生的最大遺憾
- 《理財心理學》帶你從原生家庭的角度,認識自己的金錢信念、長出健康的用錢習慣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