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音專區

2025-10-10

當「社交關係」尷尬&疏離,朋友越來越少,怎麼知道那些該努力?那些該放棄?|第2季|【心理躲貓貓#22】

長大後,你也有這種感覺嗎?曾經無話不談的朋友,再見面卻變得尷尬,懷疑自己是不是自己太「熱臉貼冷屁股」,但昔日好友難道真的只能漸行漸遠嗎? 出社會後,許多人都會發現,曾經無話不談的好朋友,如今聚會卻變得尷尬、疏離。有人像小壯一樣,熱心主動約同學聚餐,卻換來大家滑手機、心不在焉;也有人像小真,在空巢期想找老朋友聊心事,卻淪為對方的情緒垃圾桶。這些經驗讓人懷疑:友情是不是變淡了?該繼續努力維繫,還是學會放手?其實,友誼能否延續,不只是對方有沒有回應,而在於你是否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樣的陪伴。如果只是為了不孤單而硬撐,關係反而會更疲累。本集帶你看見:找朋友之前,先問自己想聊什麼、想被怎麼回應,才有機會找到真正適合的關係。

2025-10-08

關係變「尷尬」怎麼辦?3個心法讓互動自然起來|【一天聽一點#1711】

不論你是面對朋友、家人或是伴侶,只要你們的溝通不太對頻,關係都有可能變得尷尬。想要化解關係的尷尬,並不是要提升「社交技巧」,而是停下來想一想,你的內心是否藏著一個社交的「完美主義」 這集【一天聽一點#1711】談「如何面對關係變尷尬」。我們常以為聊天冷場或話不投機,代表友情變淡,其實那只是「習慣、認知、情緒」的落差。當雙方的生活經驗、心境不同,互動自然會有斷層。節目提醒,想讓關係恢復自然,不必強撐話題或硬撐笑容,而是先放鬆自己。允許對話有空白、話題不連貫,這些都是真實關係的一部分。透過回想上次聊天內容、練習接受尷尬,你會發現那份熟悉感會慢慢回來。真正親密的連結,不是完美無瑕的對話,而是能一起自在沉默。

2025-10-07

你會買「網紅」推薦的商品嗎?──我們應該如何看待「流量」?|【幸福翹翹板#45】

你有買過網紅推薦的商品,產品體驗卻不好嗎?如果他是你很喜歡的網紅,你會對他改觀嗎?想知道啟點對「流量」有何掙扎與選擇,就讓凱宇親自和你分享他的想法! 在這一集【幸福翹翹板】,凱宇和大家討論「流量」與「消費」的關係。許多人會因為網紅業配或高流量推薦就衝動下單,但其實流量並不等於品質保證。對創作者來說,流量是必要的曝光工具,卻不是唯一指標;對消費者而言,高流量內容應該「讓子彈飛一下」,觀察不同觀點後再做判斷。節目中也提到,流量的效益必須搭配實力與內容累積,否則只是曇花一現。好的流量,應該幫助你吸引到價值觀相符的觀眾,而不是迎合大眾後迷失自己。無論是創作者還是消費者,都需要學會判斷:這份流量,是助力,還是陷阱?

2025-10-06

溫柔的女生,比較受歡迎嗎?為何女性有「脾氣」,容易被嫌棄?|第2季|【超時空心事#61】

你覺得女性天生就是要溫柔嗎?為何只有女性不溫柔的時候,會被人說「刺耙耙」、「母老虎」?原來女性是否溫柔的標準,其實有個充滿「智慧」的由來 在兩性互動裡,「溫柔」常常被視為女性的美德,甚至是戀愛和婚姻的必要條件。但女性真的天生就該溫柔嗎?歷史上,18世紀的歐洲貴婦藉由「沙龍文化」展現機智、包容與社交智慧,讓「溫柔」逐漸成為女性的標籤。然而,當溫柔被誤解為「沒脾氣、不拒絕」,不僅讓女性失去自我,也讓關係缺乏真實的交流。真正的溫柔是一種能力:懂得察言觀色、調節情緒、換位思考,並在必要時劃清界線。與其被迫扮演永遠溫柔的角色,不如練習「適度的溫柔」,同時保護自己。因為最有韌性的溫柔,往往不是一味忍讓,而是既能體貼別人,也能真誠做自己。

2025-10-05

鬆綁你的飲食焦慮,讓你停止「情緒性進食」~《我不餓,但我就是想吃》嘉玲和凱宇的對談|【有聲書評】

你會常在壓力大、心情差時忍不住爆吃一波嗎?許多人因為在節食與暴食之間反覆循環,深深被這種「拿自己沒辦法」的感覺困擾,結果跟食物變成敵人 你是否常在壓力大、心情差時忍不住想吃東西?《我不餓,但我就是想吃》這本書指出,所謂的「情緒性進食」,並不單純和體重有關,而是和自我厭惡、焦慮循環緊緊相扣。許多人因為節食與暴食的反覆,感覺「拿自己沒辦法」,食物因此變成敵人。改變的關鍵,不是靠意志力壓抑,而是透過正念飲食與覺察練習,重新連結身體訊號,辨認自己是真的餓了,還是只是想逃避情緒。書中提供從找出飲食模式、打斷舊有習慣,到建立新行為的完整方法,幫助我們鬆綁飲食焦慮,停止自我攻擊,並學會在生活中善待自己。

2025-10-04

「全球朋友圈」時代,如何跟「不一樣」的人相處,建立好關係?|【心理敲敲門#294】

你有出國遊學或留學的經歷嗎?2025年初,嘉玲曾到澳洲短期遊學過,雖然只有待上幾週時間,仍感受到不少文化差異。本集就一起來聽她的遊學趣聞吧~ 在「全球朋友圈」的時代,跨文化互動已成為日常。我們該如何面對差異,並在不一樣的價值觀裡找到相處之道?嘉玲在澳洲遊學時,觀察到東方學生往往謹慎害羞,非東方學生則敢於表達,犯錯也不內耗;同時,她也看見不同文化下對界限、權利、與人情的解讀落差。從課堂上的「回答問題」、學生爭取「換老師」,到生活中「食物分享」與「跨年狂歡」,她意識到文化並非可以隨意拆解,而是必須整體去理解與接納。這集節目帶你思考:在差異中如何看見價值,並學會用更健康的態度處理衝突,建立真正禁得起考驗的關係。

2025-10-03

愛上不該愛的人?如何面對無良老闆?~投票箱問答集|【啟點下班後#8】

如何應對刻意操弄的上司?愛上不該愛的人該怎麼辦?為何家人對外人更客氣?本集三位主持人將用輕鬆卻誠懇的語氣,與你聊聊不同視角與實用建議! 在職場、家庭與感情裡,我們常遇到棘手難題──像是如何應對刻意操弄的上司?愛上不該愛的人該怎麼淡化情感?或是為何家人對外人更客氣?本集《啟點下班後》以快問快答的方式,三位主持人用輕鬆卻誠懇的語氣,帶出不同視角與實用建議。從職場壓力到親密關係,從如何安撫 AI 時代的焦慮,到學會區分「喜歡」與「愛」,都能找到值得對號入座的處境。這不是標準解答,而是陪伴你用更自在的方式,面對生活中的矛盾與困惑。

2025-10-01

這些「投資金句」,真的能幫你賺到錢嗎?|【錢世好朋友#25】

投資大神們的金句名言,被許多投資人奉為圭臬,但是你有注意過這些話的「前提」嗎?小心盲目跟風,可能讓你賠掉辛苦賺來的錢、變成市場的韭菜 在投資世界裡,許多人習慣引用巴菲特或華爾街名人的「投資金句」來安慰自己或做決策,例如「別人貪婪我恐懼」、「持股十年」、「cash is king」或「高風險,高報酬」。然而,這些金句若被斷章取義,反而可能帶來風險。節目指出,真正的重點不是名言本身,而是背後的思考架構與執行策略。巴菲特之所以能成功,是因為他在投資前已做足研究,清楚知道什麼公司值得長期持有、在什麼價格買入、資產配置比例是多少。對一般投資人來說,學習的不是照抄,而是建立符合自己資產規模、年齡與風險承受度的完整投資策略,讓現金配置、持股時間與市場進出都有清楚的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