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音專區
2025-09-28
愛情最溫柔的勇氣,是學會在脆弱中誠實?為何親密關係出現「憂鬱依附」?|【愛情診聊室#22】
分手後,你還是忍不住關心前任,想跟對方當朋友嗎?如何看待想守護對方的心意,安放糾結的感情?今天用小米跟前任的故事,揭開「共依附」的祕密 本集《愛情診聊室》聚焦「憂鬱依附」與焦—逃互動:當一方以憂鬱作為主要連結管道、另一方則以拯救與承接維繫關係,兩人易落入共依附與情緒耗損。節目拆解小米與前任的溝通卡點:只在對方難受時連線、以迂迴方式表達需求、把安撫當親密,卻忽略了「可被回應」與「能回應他人」的雙向性。乙白老師示範把感受轉譯成明確需求(先說狀態→說影響→說想要),並提醒:從伴侶轉為朋友需要耐受模糊與重設界限;AI可以幫你沙盤推演與整理語句,但無法訓練情緒耐受、指出盲點或看見雙方互動模式。想走向安全依附,關鍵在於練習直接且平和地核對、設定邊界、擴大可回應的人際圈,讓愛不再綁在「被需要」上,而是建立在能誠實、能回應、也能承擔的成熟互動。
2025-09-27
為什麼聽出「聲音情緒」,能反映你心裡的「投射」?feat.聲音教練 魏世芬|【心理敲敲門#293】
聲音就像一面鏡子,能折射出心裡的投射、恐懼與渴望。本集邀請到聲音教練──魏世芬聊聊聲音裡的生命故事,只怕你不敢用耳朵,聽見最真實的自己! 在這一集《心理敲敲門》,聲音教練魏世芬(小芬老師)分享聲音如何成為覺察內心的入口。許多人因為自卑、壓力或成長經驗,養成了特定的聲音習慣──有人壓低聲音想表現權威,卻失去真誠感;有人在尾音下墜時,其實藏著被否定的創傷。聲音不僅是一種表達,更是一面鏡子,折射出投射與內在的故事。世芬透過實際案例,揭示如何從聲音發現「被壓抑的自己」,並帶領學員重新連結力量。她提醒我們,討厭自己的聲音往往不是音色問題,而是未處理的心理創傷。學會傾聽聲音,就是學會面對最真實的自我。
2025-09-26
你活在現代,怎麼思考跟AI的關係?|第2季|【心理躲貓貓#21】
2025年,美國一位已婚男子 Chris Smith 對 AI 產生強烈情感依附,不僅因聊天紀錄被刪除而崩潰大哭,甚至還向 AI 女友求婚。你覺得他這樣算是出軌嗎? 在 AI 陪伴愈來愈普及的時代,許多人開始質疑:和 AI 建立情感連結,能算是真正的「關係」嗎?本集節目從聽眾的提問出發,討論 AI 提供的「隨傳隨到」式陪伴,為什麼會讓人感到安全卻也可能放大「被取代」的焦慮。我們比較了 AI 的貼心回應與人類互動的摩擦差異,並探討「與 AI 談戀愛」是否構成出軌,以及 AI 設計如何讓人產生依賴。最後,主持人也提出「健康使用 AI」的方法:將它視為學習對話與表達情緒的老師,而不是關係的替代品。這一集,適合正在思考 AI 角色、面臨虛擬與真實關係拉扯的人。
2025-09-24
學會「適度好奇」,讓你重拾快樂生活|【一天聽一點#1710】
社會學家奧林・克萊普發現,現代人越來越容易感覺無聊,是因為不知道這些多到滑不完的社群貼文、最新消息,到底跟自己有什麼關係,最終進入了「資訊過載」的狀態 現代人一年裡竟有超過 130 天覺得無聊,原因往往不是生活空白,而是「資訊過載」。長時間沉浸在社群、新聞與各種娛樂中,大腦反而進入「空轉模式」,讓人感覺缺乏意義。節目指出,擺脫無聊的關鍵在於培養「適度好奇」:好奇心能帶來期待與探索感,讓人從過往的經驗中重新連結熱情;反之,若只追求刺激與危險訊號,容易陷入「獵奇心態」,不但無法獲得深層滿足,還可能增加焦慮。節目也分享三個方法幫助培養健康的好奇心——保持開放的心、追求事物本質、與自己重新連線。這一集,適合正覺得無聊、焦慮,或希望找回生活意義與快樂感的人。
2025-09-23
計畫趕不上變化,那幹嘛還計畫?「J人」、「P人」大對決!|【幸福翹翹板#43】
你比較認同「不做準備,就是在準備失敗」還是「計畫趕不上變化」?本集邀請MBTI 人格類型的J人跟P人代表來個大對決,快來看自己比較像哪種人吧~ 本集節目以 MBTI 人格測驗中的「J人(Judging)」與「P人(Perceiving)」差異為主題,從生活與工作場景切入,帶出兩種性格在「計畫」與「隨興」間的對比。J人重視秩序、強調未雨綢繆,認為「不準備就是準備失敗」;P人則傾向彈性,認為計畫終究趕不上變化,意外與驚喜才是生活的養分。節目透過旅遊安排、日常時間管理、職涯選擇等案例,討論計畫的價值與限制,並提醒:不論你偏向J或P,MBTI 只是認識自己的起點,關鍵是能否在不同情境下,練習使用「相反邊」的特質,讓自己更有彈性與完整性。這一集特別適合想了解 MBTI、想調整自己對計畫焦慮,或在人際合作中常遇到「準備 vs. 即興」矛盾的人。
2025-09-22
男性的自卑感,如何「化解&穿越」?|第2季|【超時空心事#59】
男人就像是「外殼堅硬、內裡柔軟」的貝類,壓制不同的聲音或性別是因為害怕暴露弱點。但是張揚如果是要掩飾內在的不安,變強大就不會自卑了嗎? 本集拆解「男性自卑」的源頭:當「理想我」與「現實我」落差拉大、又被性別劇本綁住,男人容易把不安全感轉為比較與攻擊,誤把「變強」當唯一解。節目提出反轉視角:真自信來自能誠實面對需求、核對彼此界線,而非在親密關係中競賽「誰更值得被愛」。我們談「真男人」的多元樣貌、貝類外殼的隱喻(保護與束縛)、以及如何把脆弱轉為行動:練習自我對話與情緒表達、說清責任與打算,選對對象與時機傾訴、累積「信任存款」,讓關係能承接摩擦並修復。最後提醒:傾訴對象靠培養不是「尋找」,當你穩住自我價值、降低比較焦慮,親密就能從競爭走向協作,真正「化解 & 穿越」自卑。
2025-09-21
療癒過去的創傷,讓你開始「心理獨立」~《冒牌獨立》嘉玲和凱宇的對談|【有聲書評】
許多人以為只要搬出去、經濟自主就是獨立,卻無法「心理獨立」。本集節目與你分享「真獨立」要達到哪四個標準,以及如何覺察「家」對自己有何影響 許多人以為只要搬出去、經濟自主就是獨立,但心理學上更重要的是「心理獨立」。在《冒牌獨立》這本書中,嘉玲和凱宇討論了四個面向:功能獨立、態度獨立、情緒獨立與衝突獨立,並透過案例說明為什麼我們常在親密關係或工作場合,無意識地重演原生家庭的創傷模式。當我們能覺察情緒來自此刻還是童年,才能逐漸建立真正的界限,與伴侶、父母和自己都能活得更自在。這集【有聲書評】陪你理解,心理獨立才是人生真正的自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