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音專區

2025-10-17

為什麼「正念冥想」,能為你帶來「幸福」?|【啟點下班後#9】

你知道「正念」其實不是「正向思考」嗎?如果你常感到心煩意亂,或很容易就被情緒牽著走,或許你該試試「正念冥想」,讓自己更專注、思緒更順暢! 這集【啟點下班後#9】探討「為什麼正念冥想,能為你帶來幸福」。主持人從科學與心理角度解釋,正念(mindfulness)是「有意識、非評價地專注於當下」。透過冥想、靜心、覺察呼吸,我們能暫時放下對過去的懊悔與對未來的焦慮,讓「人在,心也同在」。 彥廷也分享了自己透過正念冥想走出低潮的經驗:從三分鐘靜坐開始,到參與「一日靜觀」體驗,讓他重新學會與情緒相處、活在當下,甚至改善了與伴侶的關係。節目提醒,幸福不是追出來的,而是「在當下被看見」的。當你能覺察思緒飄走,並溫柔地拉回自己,就能慢慢培養內在安定,找回情緒的平衡與生活的節奏。

2025-10-16

啟點轉運站~你做的計畫,是讓你焦慮?還是放心?|【一天聽一點#1712】

榮格:「你沒有覺察到的事,就會變成你的命運。」當現實跟計畫不同,你會感到焦慮或失敗嗎?本集節目陪你覺察想法從何而來,看看你是怎麼衡量成就的 這集【一天聽一點#1712】邀請聽眾一起思考:「你做的計畫,是讓你焦慮,還是讓你放心?」來信的學員駝駝,是一位完美主義的研究生,擅長制定計畫卻也被計畫困住。越想掌控,越焦慮,一旦變數出現就懷疑自己「是不是不夠厲害」。 節目中指出,當我們把「計畫」變成「控制」,就失去了容錯率。真正成熟的計畫,應該包含「變動的空間」,透過沙盤推演練習,讓自己知道「意外發生時該怎麼辦」。 學會與不確定共存的關鍵,是把焦點從「要不要被認可」轉向「我想活出什麼樣的節奏」。成就不是比誰快,而是讓你的人生越來越完整。當你能看見計畫背後的恐懼,就能從焦慮中抽離,讓計畫成為你的夥伴,而非枷鎖。

2025-10-15

「買房」好,還是「買股」好?|【錢世好朋友#26】

買房或買股都可能讓人致富,也都可能讓人後悔。因為投資關鍵不是選對商品,而是明白自己為何而買,才會知道你適合的是「穩定」還是「彈性」! 這集【錢世好朋友#26】談「買房 vs 買股」的兩難選擇。主持人指出,買房與買股票沒有絕對的對錯,重點在於「你的人生階段與真實需求」。 房地產雖然交易成本高,但能兼顧自住與投資,每月繳房貸就像定期定額投資,還能運用槓桿提升報酬;而股票流動性高、報酬彈性大,適合願意學習與承受波動的人。節目提醒,投資不是數學題,而是人生選擇題:你想要穩定還是彈性?是需要強迫儲蓄,還是能自律地持續投資? 少子化、都市集中、居住習慣改變,都會影響房價與資產配置。最健康的做法,是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度,在可控範圍內配置「房產+股市」,讓資產與人生方向同步成長。最終,買房或買股,都是為了活成你想要的樣子。

2025-10-14

在職場上「領多少錢,做多少事」,有錯嗎?|【幸福翹翹板#46】

時代給我們最大的紅利就是「選擇權」,但你是否仍會擔心自己努力做了很多事,卻得不到回報?我們要怎麼衡量自己「該領多少錢、該做多少事」呢? 這集【幸福翹翹板#46】由凱宇與彥廷一起討論:「領多少錢,做多少事」這句話,在現代職場到底對不對?節目指出,這句話沒有絕對的錯,但要先搞清楚「你要什麼」。如果你正在累積實力、尋找機會,那就別急著計較眼前的回報;但若當下的環境只讓你耗損,沒有加溫,那就該果斷離開。 凱宇提出「燒開水思維」:工作經驗要像加熱的水,環境若只能讓你溫熱,永遠沸騰不了。與其抱怨薪水不符,不如重新盤點實力與市場需求,思考「誰比較需要誰」。最終,職場的幸福不是領多少錢,而是你能否主動選擇,用實力決定價值。

2025-10-13

男生會計較,就是小氣嗎?為何大家會討厭「小氣男」?|第2季|【超時空心事#62】

有些男生即使經濟能力不好,還是搶著買單,只因想在喜歡的人面前當個「大器的真男人」。但這不禁讓人思考,難道要求「AA制」,就等於「小氣」嗎? 在華人社會裡,「小氣男」幾乎是眾人最不喜歡的標籤,但究竟什麼行為會被認為小氣?是約會不買單、送禮太實用,還是不願意花時間陪伴?其實,這些標準背後有深厚的父權劇本影響,長久以來男性被期待要「大器」,把錢和氣度畫上等號。但若一味以經濟能力衡量「大方」,不只會讓男性壓力倍增,甚至可能養出情感壓抑與人際失衡。大器的核心,不在於花錢多寡,而是心理素質──有自尊、自信,也能在互動中展現社交智慧與同理心。當你能自在談錢、不怕被說小氣,就能看清彼此的價值觀是否合拍,找到真正平衡而健康的關係。

2025-10-12

相愛的兩個人,為何愛了很久,仍想分開?|【愛情診聊室#23】

你相信「 愛不是只有一種形式 」嗎?這聽來像是分手時的體面之詞,但對一些長期處在親密關係的中年人而言,卻可能是經過生命歷練後,得出的新體悟! 在一起十幾年的伴侶,即使歷經磨合、諮商、降低衝突,仍可能走到「無法再滿足彼此需求」的階段。為什麼愛還在,卻不想繼續走下去?原因可能來自中年生命階段的轉折,例如空巢期、事業迷惘,或是多年努力後的習得無助感。即便修復了爭吵,若缺乏重新建立的親密連結,關係就難以恢復希望感。這一集節目討論「如何判斷感情是否已到盡頭」,以及放手與承擔的勇氣:有人選擇和平分手、轉換關係形式,也有人透過伴侶諮商重建親密。愛不只一種形式,關鍵是能否誠實面對自己,並與伴侶一起討論未來的可能。

2025-10-11

為什麼要「曖昧對象」給「承諾」那麼難?|【心理敲敲門#295】

為何那麼多人,在親密關係裡不願給承諾?曖昧一段時間,你很期待跟對方有進一步發展,但如果對方只想維持現狀,你應該急流勇退,還是積極進攻? 在曖昧關係中,許多人最困擾的就是「為什麼對方不願意給承諾?」──這裡的承諾,不一定是結婚,而是願意進入一對一的穩定交往。原因可能有三種:第一,現代人普遍晚婚、不婚,把重心放在工作與自我發展,難以優先考慮親密關係;第二,關係劇本多元,有人認為「上床=穩定交往」,有人則覺得同時和多人約會也正常;第三,對親密有恐懼,擔心一旦靠近就會受傷,乾脆逃避承諾。要走出曖昧困境,關鍵不在於逼對方表態,而是先誠實核對彼此對關係的想像,並問自己:「在這段關係裡,我能不能真心做自己?」因為真正能走得長遠的承諾,往往不是交換來的,而是來自願意承擔、願意調整的心。

2025-10-10

當「社交關係」尷尬&疏離,朋友越來越少,怎麼知道那些該努力?那些該放棄?|第2季|【心理躲貓貓#22】

長大後,你也有這種感覺嗎?曾經無話不談的朋友,再見面卻變得尷尬,懷疑自己是不是自己太「熱臉貼冷屁股」,但昔日好友難道真的只能漸行漸遠嗎? 出社會後,許多人都會發現,曾經無話不談的好朋友,如今聚會卻變得尷尬、疏離。有人像小壯一樣,熱心主動約同學聚餐,卻換來大家滑手機、心不在焉;也有人像小真,在空巢期想找老朋友聊心事,卻淪為對方的情緒垃圾桶。這些經驗讓人懷疑:友情是不是變淡了?該繼續努力維繫,還是學會放手?其實,友誼能否延續,不只是對方有沒有回應,而在於你是否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樣的陪伴。如果只是為了不孤單而硬撐,關係反而會更疲累。本集帶你看見:找朋友之前,先問自己想聊什麼、想被怎麼回應,才有機會找到真正適合的關係。